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的培训动机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9-29
在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从业者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工作者、私人精神科医生、公共精神科医生。在国内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心理学专家、心理工作者、医生和教师等。目前国内开始出现大量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各地培训非常多,标准的不一致,要求条件不同,人员素质差异,从业者的素质对求助者的心理有重要影响,不合格的心理服务人员可能会加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许多从业者的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动机不同,各种各样的培训也是非常大,有必要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从业者,包括医疗系统的(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通科医生的专兼职人员),教育系统的(大、中、小学的心理咨询人员),营利性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各行业非专业人员(企业人力资源中心、监狱、行政企业管理部门、司法部门、军队等)。
研究工具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培训动机量表(提高业务水平,开业、换工作、培训他人、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了解他人。主要有3部分,提高自我、解决自我心理问题、工作需要),职业压力量表(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单位支持、工作负担过重)。
研究结果,前3位的培训动机是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我、了解他人。女性在提高自我、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上的动机高于男性。其中最大的培训动机是提高自我,反映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对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的强烈需求。整体上看,心理健康从业者在继续教育的培训动机上,主流是积极的,并非只为获得证书或者资格。在不同工作取向上,社会取向的从业者在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和工作需要动机上要强于其他从业者。在提高自我动机上,心理学专业和医学专业高于其他人员,专职人员的提高自我动机高于兼职人员,有证书高于无证书。可见,参加培训的提高自我动机的强弱与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正相关,专业化程度越高,自我提高的动机越强。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的准入标准低,专业上没有严格要求,建议在培训人员的准入上增强专业化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严格受训者的资格审查可以提高培训声誉,获得好的培训效果。
职业压力是培训动机的重要因素,专业能力不足预测提高自我的动机,缺乏单位支持预测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动机,工作负担过重预测工作需要动机。所在机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对从业者参加培训有大的促进作用,从业者通过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来应对压力。参加培训越多,越能够体会培训的重要性,培训的动机就越强,导致从业者越积极参加培训(成瘾性!)。研究结果,预期收入对培训动机没有影响,说明大多数从业者接受下来培训的动机没有直接的功利性(真实性程度怎么样保证)。主要考虑的是心理知识缺乏需要提高的实际,应对各种压力,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有的研究显示,心理咨询从业者存在问题:专业知识不足,培训缺乏,自身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督导。许多参加培训的人员,目的是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其他研究显示,心理咨询报考者自身就存在生理、心理及人际关系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因此心理培训,需要增加学员的心理动机,加强自我认知,进行自我调节。个人成长和个人发展是心理咨询教育与培训中一个重要课题,自我成长发展了,才能更好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