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不要羞耻
--羞耻情绪的两面性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6-29http://tbn2.google.cn/images?q=tbn:AiPi5Gg4HPyVAM:
通常认为羞耻情绪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一种,即以某种程度的自省和自我评价为核心特征的情绪。在这一类别下,羞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难堪、耻辱的负性情感体验,自我是这种体验中被审视和给予负性评价的中心。羞耻情绪对个体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一种有效的行为调控机制和动机性体验,另一方面则和心理病理症状的适应性功能和病理作用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以期更全面地勾画出其在个体社会心理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从人类进化角度出发,羞耻的体验和人类直立行走时把生殖器暴露是他人面前有关,反映出自我暴露的危险性。认为,羞耻被认为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动机,和压抑有密切关系,羞耻是一种起到警示作用的信号。羞耻被看作是某种心理大坝,以适应的自我控制抵消渴望、冲动和驱力。驱力学派认为,羞耻和文化规则的关系,认为激发羞耻的是在自我暴露、他人的拒绝或者自我暴露和他人拒绝的预期,因此,起到调控人际接触,保证个体不被客体拒绝的作用。客体关系学派认为,羞耻是自体和自恋下,被认为是自体心理学中的核心情感,更多和自恋性障碍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如当婴儿发现母亲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认识到母亲是一个“他者”时,或者当婴儿发现自己无法控制环境,即丧失全能感时,都会产生脸红,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行为表现。这些是原始的羞耻情绪。羞耻体验能够促进个体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故适度的羞耻体验会提高自体和客体的分化,从而促进个体化进程。现在精神分析认为,羞耻是人际互动过程来理解。
社会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情绪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完成的,目的是帮助个体的基因得也成功复制,因此,羞耻情绪被认为个体在社会群体的生存有适应性的价值。Fessler认为羞耻情绪在竞争及合作中的作用,有两种羞耻形式。一是更原始的羞耻,其激活是由于个体处在从属地位,认知上更简单,不容易受文化影响,因为优势地位的个体更容易生存,羞耻的进化的意义在激励竞争,从而获得更高地位。另外的羞耻被认为是遵纪守法者,其激活是因为个体没有遵守社会文化行为准则,这种羞耻是一种社会监控机制和动机系统,增进个体遵从重要的社会文化准则,从而保障个体能够在他人眼睛里建立更好的声望和良好合作伙伴的形象,同时也更好地判断他人是否值得信赖的合作对象。支持行为是比较心理学,人类个体出现羞耻表现时,有转移视线,低头,卷缩身体等许多灵长类动物表现出的服从姿态。跨文化研究也是显示,一半人认为没有能够服从特定文化对某种行为设定的标准,并且意识到他人知晓了自己的行为失误而感到羞耻;因为个体在社会等级系统中有比较低的位置,在社会地位和声望的竞争中失败,这种亚文化在对方更多。在非西方文化中,羞耻更多是和服从、尊敬、羞涩等词有联系。
gibert生物-心理-社会理论认为,羞耻是一种提示人际关系是否稳定的信号。羞耻的进化根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威胁体系,和竞争行为及证明自己被他人接受,为他人所喜欢的需要相关。羞耻是个警报信号,提醒个体在别人眼睛里的形象是负面的,从而可能遭到对方的抛弃,孤立甚至迫害。他人对自己有积极印象有重要的进化学意义,不仅会让他人更愿意和个体形成具有进化适应意义的角色配对,还能够增加所处的环境安全性。如儿童识别照顾者的表情,如果是负面表情就会成为危险儿童安全感的信号,从而儿童出现退缩和焦虑反应,就是羞耻的原始情绪。进化的压力迫使个体寻求在他人头脑中创造积极的形象,生理性建立维持社会性关注的潜能,来监控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一是我觉得别人会怎么样评价自己,产生外部羞耻。二产生我自己是怎么看待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自己,就导致内化羞耻,注意力指向自我。本理论强调羞耻的社会性,就是羞耻体验会驱使个体遵从社会文化规范,做出亲社会行为,从而让群体接受和认可自己。
情绪归因理论。认为羞耻是对失败做特定归因的结果,个体对诱发情绪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全局的自我归因会引发羞耻,个体做不稳定,特定方面的自我归因则引发内疚,但是诱因事件一定都是和无法实现自我认同的目标有关。羞耻强调自我认知的作用,羞耻用于阻断任何违反个体内部或者外部标准或者规则的行为,以确保对标准和规则的服从。在面对负性事件时,有个的共同总是体验到羞耻,他就易羞耻个体。羞耻的负性认知指向整个自我,所以会对自尊产生重大影响,也更容易对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后果。但是,他忽视了羞耻的社会性。
以上三种理论都是提出羞耻的行为调控的机制,是个体自我概念,自我认同的发展和维系以及社会化进程中行使的重要功能。但是忽视了社会性,文化性。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羞耻的体验和表达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甚至推崇,从而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羞耻情绪的病理作用。
认为羞耻作为稳定情绪反应倾向对心理症状的促发作用,羞耻易感性高的个体总倾向对负面事件作出内部、稳定、全局的自我归因,羞耻进一步唤起自我批评和抑郁情绪。个体为了防御过于强烈的羞耻而表现适应不良的行为反应,形成心理症状。Lee认为,羞耻是自我责备型的归因,耻辱是他人责备型的归因,内疚是违反行为规范、伤害他人以及渴望弥补的信念有关。羞耻使个体采取回避和隐藏的行为方式来避免体验或者暴露自己。羞耻一般和低自尊,愤怒与攻击行为,社交焦虑,进食障碍,B群人格障碍(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虐待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结果显示,羞耻易感性和部分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正相关性强在具体病理模型中,羞耻情绪和特定的归因或者信念被认为在诱因和症状起作用,为临床干预找到根据,如降低羞耻感,可以减轻社交焦虑症状。
现代心理学研究羞耻,以社会心理学研究羞耻的建设性或适应性功能。临床心理学探讨羞耻的病理功能。
(评价:羞耻心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心理耻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通过外化的道德引导,产生内部的心理束缚,使人做坏事情时产生痛苦感,这些对人的行为规范十分有益。但是,现代社会在否认羞耻心理,认为不利个性发挥,认为过分自我束缚,认为心理自我压抑,这些有利于人的解放。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人的心理自我约束少了,人出现违反道德的事情是越来越多,社会呈现不和谐的因素。在自我的束缚和解放之间,我们中国人面对挑战性的选择。人关于美学问题,有羞耻心的人具有古典美,如林黛玉的美。羞耻心少的人却有时尚美,如野蛮女友。如果在之间取得平衡,和谐,是当代社会心理学需要探讨的紧迫问题。我个人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是保持中国人传统羞耻美,还带点现代解放美,是比较和谐的。当然从心理健康角度看,羞耻感产生了社交恐怖症,降低病理的羞耻感,是个重要治疗方法。)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