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孤独感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6-15http://tbn1.google.cn/images?q=tbn:4nFZIZZmhtqq7M:
欺负行为是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子集,指有意造成接受者的身体或心理伤害。
使用工具:儿童欺负问卷,分4个维度,朋友,被欺负,欺负和对欺负的态度。儿童孤独感量表,分高孤独型,一般孤独型,低孤独型。结果显示,小学生自我报告受欺负者为52%,欺负者为4%,双重涉及者22%,未参与者22%。小学生欺负行为发生频率没有差异,性别有差异,男生多于女生。小学生欺负方式有性别差异,女生更多采取“说小朋友坏话的方式”。城市小学生比农村小学生更多的卷入欺负行为。小学生欺负行为的欺负方式,以辱骂、踢打推撞、说坏话是最普遍的方式。抢夺毁坏东西的发生率最低。对待欺负行为最普遍的做法是“帮助受欺负者”,其次是“报告老师”,没有被试报告“跟着欺负”。18%的小学生是高孤独感,18%是低孤独感。小学生欺负行为和孤独感呈正相关。
说明,小学生有一半卷入欺负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小学生欺负行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城市小学生欺负行为比较多,可能因为城市班级人数多,相对比较拥挤,可能诱发攻击性行为,增加欺负行为发生频率。小学生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没有城乡差别,可能和我国的道德教育的一致性有关。小学生欺负发生频率和孤独感关系明显,双重涉及发生最高。儿童的同伴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卷入欺负行为的小学生不断获得关于欺负的习得性经验,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与同伴的关系也受到影响。而受欺负者经常受到攻击和消极评价,同伴会认为他是无用的人,应该受到攻击,这样就导致群体性欺负,从而加剧对受欺负者的伤害。研究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次数越多,儿童孤独感越强烈。这可能是由于卷入欺负行为的儿童同伴关系相对比较差,进而产生比较高的孤独感,而孤独感的增加反过来又影响其同伴关系,如此恶性循环,又增加了他们卷入欺负行为的可能性。小学生中双重涉及者的孤独感最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同欺负他的学生,被他欺负的学生同伴关系都比较差所致。
(评价:学校虽然是一片静土,但是也是个小社会,发生类似社会的欺负行为也是正常的。如果欺负行为发生,必然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十分必要。现在学生的两极分化非常明显,有的学习特别好,有的品质问题非常严重。关注优秀学生是重要的,但是对问题学生的关注更加重要,他们会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巨大。)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