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09-5-26
丧偶,尤其是老年丧偶,被称为影响身心健康的恶性生活事件之一。2003年我国有老龄人口1.3亿,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丧偶老年人的数量亦呈上升趋势。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比例是31%,其中一部分丧偶者发生了应激反应的适应障碍,即对个人生活中应激性变化的一种长期的反应。如何提高这一庞大的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幸福度是代表新礼物的最好结构,老年人丧偶以后出现的应激反应有三种类型: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反应,适应障碍。研究采用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应对方式问卷CSQ(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社会支持量表SSRS(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
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男性丧偶老年人具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支持。可能和女性情感细腻,依赖性强,在配偶身上的感情投注较其他活动要多,因此在丧偶后,痛苦不易自拨,比较少和人接触,体验到社会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情况比较差。而男性丧偶者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交际相对广泛,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加以利用。同时显示男性遗属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和社会支持有关,说明高的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保证老年人高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对幸福感影响不大,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在解决问题方面比较高,说明他们更容易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问题。经济来源为退休金的老年人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可能是他们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医疗保险,并且社会交往网络稳定而且广泛,生活条件和就医条件优于无业者。
Lazarus的应对方式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处境下反复采用的应对机制可以分两类,一是情绪中心应对(如:忍耐、逃避、情绪发泄、幻想、否认等),二是问题中心应对(如: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用情绪中心应对可以暂时缓解应激带来的负性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长期采用情绪中心应对方式的老年人,其身心健康水平相对比较低,主观幸福感不高。因此,要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必须从树立合理应对方式入手,帮助个体使用问题中心应对方式,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应激反应的内在因素。
(评价:幸福感既需要幸福的事情,更需要幸福的能力,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可以调整个体认知,可以进行清醒调节,什么人,在什么情况,有什么资源,就选择什么合适的方法。)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