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诉者存在心理问题时
南平市人民医院总经理
吴剑
353000
2009-1-15
我前些时间曾经开玩笑地说要服务部同志学习心理卫生。因为我一直分管医院服务工作,但是作为临床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医院服务工作中的病人投诉,又有了新理解。
一个月前,一位70多岁的老年患者门诊就医,收费员退给患者卡上47元,为了方便,要他再交3元钱,结果患者大为不满,说卡上有钱为什么还要交钱,以后又说是乱收费,甚至说收费员贪污,服务部人员和医院领导多次解释仍无结果。不仅在许多场所说医院的不是,而且向电视台、报社、消协、卫生等部门反复投诉,许多部门都认真接待了他,当了解事实后,进行了苦口婆心的说明,患者即认为是包庇。直到信访局通知我去接受三方情况说明。
政府部门也是高度重视服务,医院自然不敢怠慢,甚至寄予希望化解。医院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又耐心听取了患者1个多小时的陈述,然后医院进行了解释。我也非常尊重老年患者,询问得知他认可医院没有多收钱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后,表示医院愿意积极认真处理此事,如果口头说明起来理解困难的话,我们愿意一起去进行现场模拟,以解决流程上的疑问。但是事实上,几个小时的解释,老人仍然表示不接受。老人的单位和家属也不愿意出面,我只能够遗憾地担心,他有可能继续到其他政府部门投诉上访。
从医院服务学角度来看,医院重视服务投诉,是了解医院服务缺陷,及时进行持续改进的良好机会。但是在今天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院服务水平急需提高,患者服务期望日益加强,服务投诉的数量、内容都在不断变化。甚至还会遇到极难沟通解决,大量消耗社会资源的无效投诉,而且还会影响医院和卫生系统的社会形象。对这样的服务投诉,可能用简单原始社的服务管理已经难以应对了,服务心理学要发挥作用。这些不仅是医院服务的难题,甚至也成为政府处理上访的困境。
从心理卫生学角度来看,我作为国家心理咨询师,可以初步判断该老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执性格,因为他的年龄特点,家庭关系,处事方式,沟通能力,固执态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绝大多数人会现实认为医院不多收钱,也不会消耗自己大量精力,去纠缠一个别人都理解的简单问题。因此,应对这样的服务投诉,既要用服务学的原则,又要应用心理卫生的原理去化解。
我认为:一是要坚持真诚沟通,积极化解,既能够体现医院理念,修复医院形象,也希望能够通过真诚,甚至是日久的真诚打动患者的心;二是要动员力量,全面应对,因为患者对医院形成偏见,态度转变出现困难,因此要联系单位人员,患者家属和其他有说服力的人员参与说明解释;三是提前工作,着力处理,患者的投诉和向谁投诉是他的选择权,但是许多部门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误会,了解事实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对患者有可能投诉的部门要提前说明,得到理解和支持;四是真景解释,现代手段,老人的理解能力有限,看到文字和数据就会缺少真实感,因此我建议可以到医院现场进行模拟,如果不愿意的话,医院可以模拟现场制作彩色图片说明,或者现场模拟录象说明。
心理学研究把对象的态度转变看成为最高实用技术。在服务对象可能因为心理障碍,而态度难以转变时,那才是对医院服务工作的新挑战。我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一线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和服务能力提高,可以大量预防和避免固执态度的形成。如果形成了难以转变的固执态度时,把心理卫生学应用到医院服务学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