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脉“心理咨询师”
--国内心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行业亟待规范
www.PharmNet.com.cn
2008-09-19
《医药经济报》
http://news.pharmnet.com.cn/news/2008/09/19/238094-1.html
http://www.xlxh.com/News/80.html
http://www.yyjjb.com/html/2008-09/19/content_78067.htm
前不久,哈尔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与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行业认定委员会对近500名持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进行行业资格认定,结果发现24%的心理咨询师自身心理存在问题。
一时间,舆论哗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心理咨询师在医生与病人之间角色转换?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现状又是如何?
管理留有空白
对于目前心理咨询师的总体状况,福建南平市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吴剑评论说:“情况令人堪忧。一是总体素质不高,与心理咨询师所需的较高执业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准入门槛过低;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一言以蔽之,心理咨询师队伍比较混乱。”
据了解,在国家规定的3000多种职业中,心理咨询师属于一种非强制性工作,没有硬性的职业标准。对于心理咨询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具备怎样的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客观上造成目前心理咨询师队伍鱼龙混杂的局面。
日前,河南洛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相关负责人杨延卿对《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现在人们只要拿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三级)就可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了。
而据吴剑介绍,心理咨询师从2002年开始被纳入国家职业大典;200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2005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心理咨询师的准入门槛做了提高。
现行心理咨询师职业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其中,申报心理咨询师三级者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便可: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可以看到,尽管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了,但这些条件规定只对报考人的学历或职称及培训时间进行了具体要求,并未对报考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道德评价进行具体的要求和考核。
现状令人忧心
心理咨询师属于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既然是市场化就必然存在利益的冲突,于是出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门槛降低,重收费、轻管理,重培训、轻资格的情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由于利益的驱动,目前市面上还存在一些买卖证书的行为,一些人花点钱便能买到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结业证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有时候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所能体现的价值并不大,甚至一些没有相关证书的也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另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都不难办理。”
据这位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从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走出来的心理咨询师鱼龙混杂,其中有科班出身的,也有半路出家的;有的来自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专业,有的来自非医学类院校;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批量生产’的心理咨询师,使得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组成更加复杂。”
“心理咨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心理咨询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应具备成熟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个人自身的性格魅力对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尤为重要,对其咨询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吴剑说,“一些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解答时往往掺杂着主观因素,控制得不好,容易以自己的经验作为尺子,影响个人判断。”
对于目前心理咨询师职业教育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吴剑表示:“心理咨询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各种心理培训机构批量培训出来的心理咨询师其水平很值得人思量,市民选择时应谨慎。”
“其实,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都有待规范和完善,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做法也不足为奇。正是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也警醒着我们。”杨延卿说。
行业亟待规范
对于心理咨询师自身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问题,吴剑说:“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会患病。心理咨询师犹如一个垃圾桶,回收病人的情绪垃圾。而背负着垃圾桶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定期将垃圾清理到垃圾回收站。但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心理垃圾回收站,心理医生只能自己处理,当然容易出现问题。”所谓心理垃圾站,简而言之就是资历较深的心理督导师,能够独立处理病人心理垃圾的专业人士,吴剑解释说。
“正因为心理咨询师具有这样的职业风险,所以更应该规范心理咨询师行业,提高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如果心理咨询师自身心理都不健康,不能自我调节,就会严重影响心理咨询师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因为心理咨询师通常把自己作为‘健康坐标’,如果自身有抑郁症,就很难判断病人是否有抑郁症,从而造成误诊,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影响。”吴剑说。
那么如何疏导解决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呢?目前,行业内呼声最高的就是建立督导制度。一位行业人士介绍说,目前中国港台地区的心理咨询师,每人每年都享有心理督导师为期一个月的心理督导。在国外,心理督导制度比较完善,而心理咨询师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像美国一般需要医学博士加心理学(或者哲学博士)双学位,所以其心理咨询师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对与之相关的心理督导师要求则更加严格,除了学历要求较高外,还要求其拥有更宽广的胸怀、更深刻的理念、更和谐的性格、更丰富的阅历等。
“目前,要在国内迅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心理督导制度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南平市的做法是成立心理卫生工作者俱乐部,实行内部督导制度,相互倾倒心理垃圾,缓解心理咨询师们的心理压力。”吴剑说,“另外,既然心理咨询是一种市场化的职业,就该利用市场来进行规范,优胜劣汰。心理咨询师水平不高,能力不强,自然就没有病人找他做心理咨询,他就自然失业。福建某地曾有许多人报考心理咨询师,开了许多心理咨询机构,一年后基本上都关闭了。”
各地经验借鉴
记者从黑龙江省心理协会获悉,黑龙江省于2007年开始首次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考试,对象是2007年12月31日前通过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单位培训,经国家统一鉴定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证书的人员(包括三级和二级),考试合格后将颁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今后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师行业的个人,除要具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外,还需通过此项资格考试,所有人员都要持双证上岗。“双重把关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行业。”受访的黑龙江省心理协会工作人员说。
对于黑龙江省的做法,杨延滨认为,该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理咨询师的准入门槛,净化了心理咨询师的市场,但要从根本上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还得从制度入手,在监管方面努力。
“其实,关于心理咨询师行业的管理问题,行业内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资格证是劳动部门颁发的,但要评估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从业水平,显然并非劳动部门所能胜任,还需要卫生部门的介入。正因如此,至今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空白,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杨延滨建议,劳动部门和卫生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心理咨询行业实行共同监管。
吴剑则透露,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将成立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旨在对现有心理咨询师进行监督、管理及培训。他认为,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还应发挥心理卫生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另外,工商部门在给相关从业人员颁发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时,可借势于专业协会,依靠协会的专业优势,把好市场准入关。
“通过考证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太多不应当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进来了。有些人简直是在屠杀心灵,他们没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对于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原北京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徐浩渊博士如是说。(李雨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