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偏执治疗没有药
吴剑
2008-8-1
小Z是在父母带领下,不情愿地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效果当然和主动求医,迫切求医程度有关系,被动求医效果比较差。
和小Z的接触比较差,他简单描述自己心情不好,压力很大。自己交往比较少,语言比较少,容易发脾气。5年来,偶然还有悲观厌世的观念,还有总是感到别人影响自己。睡眠不太好,常常早醒。平时活动比较少,没有什么特别兴趣,就是偶然喜欢上网。觉得自己的情况是外因形成的。至于什么原因,具体事情,他总是不肯讲,使医生难以理解。
从以上情况看,其他不是很好。有抑郁倾向,牵连观念,沟通困难,那样理解,这些都造成诊断提示,甚至有可能指想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症。但是心理医生一般愿意比较谨慎诊断,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因此有必要做心理测量。抑郁自评,焦虑自评,MMPI等检查。
结果显示小Z抑郁和焦虑不明显,精神分裂症不支持。只显示偏执、内向、精神病态分值比较高,这些小Z的问题是可以解释的。心理医生希望病人的问题用一个诊断就能够解释,尽可能不用两个诊断。初步提示偏执人格障碍。
这个诊断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不同,是没有药品可以治疗。只能够心理咨询,而且效果不好。因为病人不觉得痛苦,是他的一贯行为和生活态度,主要影响人际关系,只有到了社会,需要人际关系时,或者发生人际关系冲突时才觉得痛苦,但是仍然不可能从自身找原因,总是归因别人。
人格障碍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仍然没有好的技术,人格重塑的困难比较大,需要以年来计算治疗时间,而且效果不确定。家长对这样的诊断比较接受,毕竟有心理学检查。我也更有条件和小Z进行谈话,因为大多数相信科学。一是告诉他的诊断,不是精神病就比较放心,是性格问题,主要影响人际关系,小Z明白一点点;二是这个问题没有药品可以治疗(他父母总是要药品治疗),主要是靠心理咨询,靠自我完善,做人是一辈子的,包括我们自己,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学习重要,学习做人更重要;三是朋友是镜子(特别是好朋友,知心朋友),日记是朋友,通过自己的反思内省,明确优点,改正缺点,我们就能够不断提高;四是积极交往,减少封闭,通过开放自己,融入社会,提高社会化程度,为将来准备;五是适当发泄情绪,只要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发泄情绪可以缓和压力,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版权所有,请注出处!作者:吴剑;心理时空的BLOG网址:http://blog.sina.com.cn/xlsk)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