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大爱
——记省派专家、南平市人民医院科技副院长李林
张福才
他叫李林,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福逮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2007
年,应南平市的要求,省委组织部决定选派一名医疗专家到闽北,支持当地医疗工作,他立刻在报名单上写下名字;如今他以南平市人民医院科技副院长的身份在闽北医疗工作第一线施展才华、奉献爱心。
医者父母心
李林每完成一个手术,都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很详细。手术时间、名称、情况、手术的方式、术后病理、病人联系方式等一应俱全。记者随手拿起一本笔记本,上面写的密密麻麻的,全是这几年经他诊治的病人资料。这样的笔记本一共11
本,记录着1000多位病人的资料,时间从1995
年至今。“第一手材料很珍贵,便于以后随访和总结。”李林说,作为一名胸外科医生,手术风险大,时间长,工作十分辛苦。这要求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2007 年11
月,李林在南平某医院会诊,为一位72
岁的患者做了“残胃贲门癌切除空肠P绊代胃”手术,手术很顺利。第二天,他在办公室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焦急地说:“病人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血氧饱和度只剩下70%
(正常情况下必须在90%以上)。”
根据经验判断,他认为是病人衰弱,无力咳痰以致痰堵在气管里。情况万分紧急,他急忙吩咐道:“马上准备气管镜、气管插管、呼吸机……”
赶到医院后,他直奔病房,在最短的时间里从病人的气管里吸出一拇指头大的痰块。看到病人发紫的脸庞逐渐变得红润,血氧饱和度也趋于正常,李林整整衣领,悄然离去。
这样的突发事件,李林遇到不计其数。“医者父母心啊。”他说,握在自己手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耽误不起。
2007 年9
月,南平顺昌县医院转来一位16
岁患者,几年间,家属带着小孩辗转几家医院就诊,一直未能确诊,多数医生意见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母亲说:“做换肝手术,需要几十万元。”
李林一听,不敢怠慢。立即组织南平市人民医院专家对其进行会诊,最终确诊为,布一加综合症”。安顿好病人后,李林通过自己的关系,为病人联系了福州某医院,找了最好的大夫为其诊治。经过治疗,病人得以康复,也为这个家庭节省了一笔不菲的医疗费用。
言传身教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林在南平市人民医院及其它兄弟医院开展食管癌、肺癌等大小手术几十例,院内外会诊病例几百起。
仅仅做几个手术,帮助是有限的。他认为,肿瘤规范化治疗的推广、重大手术前会诊讨论机制的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对当地医院最大的帮助,也是他当前工作的重点。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李林说,术前会诊讨论,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克服了一家之言的弊端,一方面为患者负责,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医生。
不仅如此,李林认为,当今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医生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诊疗标准等都应及时更新。为此,他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他说自己的生活比较单一,看书、写文章是他工作之余最大的消遣。他希望在食管癌的预防方面做一些探索,近期申请的研究课题《武夷岩茶与食管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得到专项资金援助。
在身体力行工作之余,李林深知,自己下派的时间有限,要为南平的肿瘤规范化治疗带来一些帮助,还需要从年轻医生抓起。在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他率先召开“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等学术讲座。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轮番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师讲课,在业务学习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考核。
梦想变成现实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外科医生到如今肿瘤诊治方面的专家,李林觉得自己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是矢志不渝地为实现梦想而努力。他的梦想萌发于童年,源自他的家庭。
在霞浦县,有一个四代从医的家庭,从太公、爷爷到父亲、叔叔,皆在当地群众中颇有口碑。李林就出生在这个家庭。
“儿时,夜里总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看到父亲匆忙拎着药箱往外跑,听母亲说,父亲又给人看病去了。”在年幼的李林眼里,医生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很是辛苦。
12
岁那年,偶然间他看到了第一场手术。“隔着玻璃窗,几位医生在无影灯下抢救一位病人。”那一刹那,这些伟岸的背影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医生是生命的“天使”,崇高而又神圣。
在李林的记忆里,忙着治病的父母很少跟他讲故事,“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催眠曲不曾有过。对他而言,父辈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的各种病例,是当时最动听的故事。
“故事听多了,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个讲故事的人。”年幼的李林,逐渐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1984
年,在填写志愿书时,他未加思索,写下的全是各地的医科大学。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那年夏天,他如愿以偿,顺利进人福建医科大学。求学的5
年间,他勤勉有加,多次获得“三好生”称号,为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家族世代从事中医,你为什么选择西医?"
“中医是祖国医学瑰宝,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但对于急症、疑难病症却无所适从。”他说,外科治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更具挑战性。
20
年光阴恍如白驹过隙,如今梦想成为现实。面对未来,李林希望穷尽所学的知识,在自己尽可能地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不遗余力为南平市人民医院走上规范化治疗肿瘤的轨道努力着。
(转载2008.6.3《福建科技报》2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