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归属
--房子记
吴剑
2007-3-23
回忆自己到现在所住的地方,也是人生的归属吧,我的博客只是回忆历史,记录思想。
家是人生阶段性的归属,坟墓是人生永恒的归属。
我1-5岁时,在农村乡下和外祖母同住。是一排草房子,前面是砖墙,其他三面是土墙。西面是三间堂屋,包括客堂,和二个厢房。东面是二间房,一间小卧室,一间厨房。最东面就是厕所和猪圈。东面是条小河,干净的河水可以喝,可以见小鱼,可以洗涤,完全没有现在的污染。向南的小路50米,就有个车蓬,就是用牛拉转提水的设施,旁边有棵桃树。其他三面都是农田。农村的样子,现在还历历在目,可惜回去变化很大。
我6-14岁和母亲及弟弟一起生活,基本上就住在小镇医院里。医院的家属院是个大院子,另外一个大院子就是医院的全部业务房屋,全部是小瓦青砖,结构古朴,建筑传统。一家人就住一间大房子,外面加盖上个小厨房。厕所是公共的,院子里有水井,有松柏。夏天的傍晚,所有的人都到院子里吃饭,都能够见到,非常热闹。院子后面就是小河,风吹进来,非常凉爽。这个地方我已经30年没有去了吧,都不知道变化成为什么样子了。
我15-16岁,因为母亲调动工作,我们又到了另外一家医院住下。医院前面是三排宿舍,我们家有二间房。情景也是和过去一样热闹,因为过去的社会大家生活都差不多,也简单许多,人情味道也重许多,就象许多北京人怀念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一样。
我上大学了,17-20是在大学里度过的。先住非常大的院子,三十个男同学住一大间非常热闹,上下铺我也是第一次。院子里的玉兰花味香洁白。院子后面就是解剖实验室,开始不知道,后来学习时才知道,那里也有许多人,但是学习医学,害怕的感觉不到。后来大学有了宿舍楼,6
个人一间,条件好了许多,遥远看去,养老院就是楼前,标准是体育场也在不远处。
上大学期间,父母自己在小镇上盖上了楼房,当时非常少。我也回去帮助,二层小楼,三上三下,我的房间在楼上东面,因为是长子的身份决定的。楼房都是砖头,水泥,钢筋建设起来的,非常结实,父母说是要过一辈子啊。东面一间厨房,一口水井,围墙围起来,就是个小天地。出门就是马路,人来人往,很是繁忙。
大学分配了,我到了单位,住了几年单身宿舍。宿舍也在单位里,单位面积非常大,有175亩地,在庐山风景区内,环境非常好,皮鞋一星期不擦仍然干净,夏天也得盖上被子。开始是二人住9平方米的房子,这个同学以后在深圳市做领导。后来和老吴同住,学习,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小房子外面就是青山,翠竹,操场,玉兰。
我结婚了,单位分配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二室一厅的房子,两张单人床合起来就结婚了,但是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感到就是个家。一个卧室,一个书房非常满足。客厅还不到8平方米,但是二个人在一张餐桌上吃饭,非常宽松。有了电视机,星期天看世界电影是个享受。孩子出生了,事情就多了起来,但是小房子很温暖。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但是我单位离开市区有15公里,上学肯定不方便,单位在市内有宿舍,就是不分配给我们,因为那时我们权小言微。但是我们也不怕,因为那些房子借给别人了,后来又关了起来。我们几个双职工就去抢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准备三户人家住团结户,单位被迫分配给我们二家人的团结户。两家都是才结婚有孩子的人,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虽然不方便,但是隔离后至少不需要走到别人房间去,因为我在一楼。现在好了,孩子可以上学了,上街出门就是。在这里住了5年多。
单位又建房子了,这次人长大了,是个二层领导了,无论如何也有机会了,我们也是双职工,分配到90-100平方米的房子,这就非常正规的房子,一直住到现在。虽然楼层高些,但是比南平市低许多,也锻炼了身体。房子装修也花费了数万元,有地板,有家具,有阳台,有热水器,有有线电视,甚至还有网络,已经是现代化了,现在还住着。
几年前,感到房子肯定要涨价,父母也说房子太高不方便,就在附近买了五层楼房的三楼小区,房子非常大,我感到有些恐惧,附近很安静,因为是学校,人员也很少往来,因为不认识。我也常常去看看,因为简单装修后,租给单位领导住。我也有一间自己住,经常可以去打麻将,其他活动等。我也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够搬进去,因为我也不知道将来在不在那里,反正它增值许多。
我一个人到了北京,单位还不错,住了几天招待所,分配给我一间三室一厅,一个人住有些空空荡荡的,条件都不错,什么都有。就是晚上住,星期六在,平时就是在北京城区上班,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但是那房子不是我的,除了冬天的寒冷和不习惯的暖气,还有晚上的孤独外,其他的不多。
2004年我到了南平市,我也本想去外找间房子住下,但是非常不方便,包括工作和吃饭,就住在医院招待所了,虽然很小,却是宾馆的标准间,人睡觉还需要多大的地方呢。房间什么都有,照片也有了,现在就坐在这里写着。
房子不需要多大,需要设施完整,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安全可靠。也从我的住房,看到社会的变化,我的天涯海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