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吴剑
2006-10-5
现在看电影是越来越少,想起过去看电影的日子,值得回忆。
上小学时,我和母亲住在小镇的医院里,小镇有个电影院,但是名字叫大会堂,因为它还有开会的功能,大会堂全部的木头结构的,不象现在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大会堂里一排排长板凳,上面还有号码。电影机就在大会堂中央放电影。票很便宜,一次只需要5分钱或者一角钱。那时看电影是个享受。
看电影就是这一点点钱,也觉得不少了。一次看“渡江侦察记”,因为看的人太多,大会堂里外连续放,我和我弟弟就里面看完了,外面再看,不知道看了多少场。大约是男孩子的原因,比较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象“地雷战”,“地道战”等,许多电影的台词到现在也能够记住,可见影响力。
以后长大了,就不需要偷偷去看电影了,有同学就是大会堂院子里,在他家吃饭后,就大摇大摆地去看电影了,因为,社会上还是有特权的人,我们也粘点光。
到农村的外婆家,也是看电影,其他文化活动很少,到了小学后也才安装电灯的。在农村的队部有个广场,平时就用于打晒粮食用,有时晚上就放电影。发动机声音很响,汽油灯也很明亮,大家都带着小板凳去看电影。一时候这个地方放电影,另外一个地方还等着跑场,因为电影拷贝有限,如果路上有什么问题,地别人跑场的电影片,还得休息一阵子。
上大学了,主要的文艺活动也是看电影,那时电视机比较少,节目也不多。其他活动主要是图书馆,看小说,打球和看小说等。学校有电影院,我们能够比较固定地一星期看1-2场电影。那时还有个习惯,看场电影,就收藏起电影票,写上电影名称,和谁去看等,保存在我的书里,如果现在翻起书来,还有过去的电影票。
工作了,单位还有电影院,一个星期发一次电影,片子也一般。我还经常帮助别人在门口卖票,好像成为电影工作人员。一次,一个民工不卖票想看电影,还要打我们收票的女同事,动手动脚的,我有些义愤填膺,上去就是一拳头,顿时,他的一只眼睛成为熊猫眼,感觉特别过瘾,只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动手事件,有些年轻气盛。
电视机普及了,电影少看了,在家一星期能够看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海外剧场,是译制片,感觉不错,电影远里我们而去。后来,新的进口大片开始出现,我受诱惑,偶然也去看看,特别是带儿子去看电影,感觉一下电影院的气氛而已。
有了电脑,电影看得更少,买了许多光盘,看了许多电影,盗版的方便啊。到南平市工作后,有许多DVD光盘,电影更多,目不暇接。有朋友教我用BT精灵下载电影,看起来十分方便,但是,看电影方便了,看得却少了。到南平市才可一次电影,是单要求看的政治电影,没有办法,但是感到电影院的气氛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