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是具体化
吴剑
1994、10、15
心理治疗中医生常常把理论和实践相互脱离的问题,空头理论太多,最后讲完病人不知所云,医生本人也是不明白,到病人具体一点,在实践中进行治疗。
把心理病人遇到的事情,越近越好,引起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结果,让病人表达出来,针对此问题,医生首先把事情和病人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先把具体中的关键因素明确化,问题要显示出来,而不是病人过去一种模糊感觉,问题的清晰有利于解决,再帮助他们分析,他是原因的明确化,一定要从客观因素是什么,主观因素是什么,把他原因的反应的方法明朗化。任何方法反应假设病人在某些意义上是合理的,但是也有不合理的,这些是为什么,出现这一反应的习惯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再分析他用这种病态反应出现的结果是什么,目前这种反应的结果,可取之处的,不良后果,最后才去怎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程序是病人最关心的,因为怎么办的答案是他来医院的目的,首先刺激因素是客观的,不可回避,中性的。逃避现实的是不可取的,不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态度。其次是个人的认识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事情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心理病人解决问题方法太少,习惯反应是不成功的和病态的。教育病人在学习用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法去解决,方法越多,心理就越不乱,手段应该有弹性,认识的改变可以使刺激不出现,或者少出现,或者短出现,或者轻出现情绪反应,这建立了第一道防线。建立好这道防线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余下的问题进入情绪反应,首先得认识病人识别自己现在正处在情绪反应状态,认识自己的麻烦。除了解决原因外,再改变认识,再调节情绪,人是有情绪的,首先要允许有情绪,不对自己情绪波动而焦虑不安,这是种恶性循环,不否认自己的负性情绪。没有情绪表达就更加困难。其次是合理表达自己情绪,压抑情绪是不利的,表达情绪以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为原则。进行合理发泄。第三是情绪是能够调节的,人是情绪的主人,关键是过去掌握方法而已,调节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可以根据当时当地当人的情况决定,根据条件,以及自己特长,过去成功的调节方式进行。娱乐、唱歌、聊天、大叫等方式。去实践寻找对自己有效果方便迅速的调节方法,这是自我调节法,第三防线。
倘若仍然不行,可再向心理医生帮助,心理医生应用首先用心理治疗,对医生进行发泄,医生对之安慰,支持,同情,理解,最后不行方用药物,让也不想用药,但是有的时候是可以的,可以避免更大伤害。
最后问题解决重新回到生活,今后再遇到此问题,可以反复用此方法,层次设防,心理有兵,就不紧张。常常发展到第一防线就非常有效果了,后面防线使用非常少,自信心使更加增强,而且成为习惯反应,落实在行动上,并且更加熟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开始可由医生帮助病人自己解决,由于心理知识增加,可以医生病人共同商量怎么解决,最后是病人自己解决,有问题再寻找医生,让病人在医生扶持下走,再牵走,再自己一个人走,医生看着,最后是走扶持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