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展望
吴剑
1994、7、4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相对于生理卫生(各地名称不一样),修身必须养性。1843年美国斯惠特明确提出“心理卫生”,1906年克劳斯登正式出版《心理卫生》。(心理是人性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包括心理状态-时间,方向,主观能动性,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独特性,完整性,方向性)。
心理卫生三含义:一门学校科--心理卫生学,一种实践--心理卫生工作,心理卫生健康状态。
心理卫生目标:狭义是防治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义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前者是医学公共卫生,后者是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后者具有预防和更加积极的意义,改造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心理素质,提高一代人的心理素质。(健康的意义,疾病谱,疾病原因研究,疾病诊断治疗)
心理卫生由三级预防改变三级功能:防治心理疾病,完善心理调节,发展健全的个体和社会,后者更加重要。不仅是医学问题了。不局限于心理健康,而是整体健康--个人完善。是目的是手段,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共同配合。
健康认识转折:生产力低,温饱,维护生存(健康的生存标准),前者满足后,心理卫生决定生活质量。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势。全球有4000千万人为精神病和大脑疾病,2.5亿人轻微心理障碍(神经症,智商低),更多人酗酒,药物依赖,心理社会适应紊乱。
心理卫生研究人类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维护增进心理健康原则和方法的科学。把正常人和轻心理失调为对象。涉及多学科,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不同于精神病学,人员有交叉,(到心理卫生学),不同于医学心理学,临床病人心理问题。(心身统一观,社会群体观,健康人为主,尊重患者,预防干预,终身适应观,相对健康观)
心理卫生基本任务,历史,规律,内容,功能,健康机制,原则,挫折适应,心理障碍,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
一般问题,微观研究,个体心理健康--生活,工作和学习,心理卫生优生优育,人际关系,自我,情绪,人格,性,性格等。宏观社会环境心理问题,文化和心理卫生,交往方式,传媒,现代生活,宗教,人口,犯罪,政治,经验,教育等跨文化心理卫生。(健康,康强-死亡,病候专家看)患病--疾病经过,正常异常,统计学,社会学,生物学,行为科学,行为学个体保险,理想化标准。
纵向:不同年龄发展心理卫生,横向不同群体心理卫生问题。
发展历史:
西方: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健康涉及大脑和情感,11世纪阿维森纳:睡眠与兴奋过去也为健康,西塞罗把友谊与健康有关。
中国古代:心身统一观,养心之道,健心之术。《管子》善心、定心、全心、大心为理想心理状态。正静,平正,守一为养心之术。《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心情致病,七情太过,易生百病。“七情动之,内伤脏腑,外形于肢体,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治病,情绪治病,以情胜情。悲胜怒,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七情防病,“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首重五护心神,强调顺时调神,养身养德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以静制噪,动中取静,节欲守神,贵在适度。中国为心理卫生第一故乡。
世界发展:起源于改善精神病人待遇开始,19世纪前认为精神病人是鬼附体,受监视虐待,悲惨,1792年法国医生比奈尔提出废除精神病人的约束,1908年美国比尔斯《自觉之心》,开始序幕,他本人大学有癫痫,而失常住院受折磨,不理解而痛苦,歧视偏见,出院后呼吁,心理学家支持,出书轰动一时,1908年5月,比尔斯发起成立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洲心理卫生协会,1909年成立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全球成立,1936奶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5月华盛顿,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于世界人民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预防,治疗,以及全体人类幸福的增进。
战后发展:社会,技术,信息,生活节奏增快,1948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1946年美国国民心理卫生法。WHO1960年“国际心理卫生年”。
中国:吴南轩1930年中央大学开心理卫生课,1936年4月南京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抗日战争中止,1936年出版章颐年《心理卫生概论》等书,1944年发起人之一丁赞教授《心理卫生丛书》,中国第一个心理卫生实验室。1985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中国泰安成立大会,陈学诗为理事长,设心身医学,儿童心理卫生,青少年心理卫生,老年人心理卫生,特殊群体心理卫生等专业委员会,会员到现在已有7000人,1987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
趋势:历史,从重视疾病到重视病人的结合,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增进健康,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并重,从个体扩展到群体发展,从一般保持到整个社会环境塑造,从少数专家到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心理卫生事业。
三阶段:一是改善病人待遇,精神分裂症不再是监狱。二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痊愈后可以重返社会,社会支持系统。三是常日心理健康。
趋势:背景相关科学的发展,过去精神分裂症和大脑有关,重视遗传中质疾病,研究到分子水平,目前大脑的功能和社会环境有关。
生物科学行为治疗成为手段,药物发展。战后社会生活环境巨大变化,文化影响重视,调查常模比例,统计学,心理测量学,跨文化研究,研究机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环境,社会接触问题,社区心理卫生,心理咨询。
医学模式,情绪影响健康,应激学说,21世纪医学课程20%是心理卫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