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
如果说中国某些不正常年代是权力的再分配,那么这场深刻的经济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
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大锅饭,缺乏必要的竞争,使生产力水平发展非常缓慢,人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经济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益的挂钩不明显,利益分配表面上是平均主义,而实质是不平均的。
改革目的是打破过去的陈旧的利益分配关系体制,建立新的机制,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有差异的,有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能力差异,健康差异等因素,使人不可能有同样的生产能力,劳动能力,一个人的一生也有能力高低的区别,所以社会的利益分配应该向那些创造价值最大的部门,行业,人员倾斜。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倘若不劳动也能够得,那么不仅是对懒惰的奖励,也是对勤劳的处罚。
体力劳动上讲,利益应该向体力劳动消耗比较大的工作倾斜,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脏,工作累,工作危险,分配需要倾斜,这些工作是社会基础,必须做的,没有人做,或者没有多少人做,影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
现代生产智力因素十分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可以产生巨大的利益,虽然他不直接产生利益,但是他可以使利益持续产生,大规模产生,合理的产生,稳定产生等。人类的工具使用使之比动物,比体力劳动效率更加提高,应该向他们倾斜,有必要,因为这些人员的能力获得,准备,发挥是花费了许多时间,更多的智力投资,现代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过去分配关系必然要打破,也需要打破,打破可能触及少数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但是改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改革是生产力水平大发展,带来的利益超过了过去,因此改革而获得的利益的人会更加多,政府,只要为大多数人取得利益,那么这改革是成功的,只要拼命做,只要用文化武装头脑去做,每个人必然获得利益,这改革是社会共同支持的。
人的自私心理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比过去高低长短分别,这不是坏事情,只要利益分配得当,这种心理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然有一部分人是奉献的,小一部分是取得的,但是他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付出相互平衡。
人的一生中有能力最好的时刻,也有不好的时刻,也有依靠别人的时刻,也有抚养别人的时刻,也运气发财的时刻,也生病不幸的时刻,因此人在能力最佳的时刻,收入应该最高,以保险在能力最低的时刻,倘若一个人失去工作能力,那么社会将是提供这类人的生活保障,以使他们度过难关和危机。这就我们有能力的人去帮助没有能力的人,因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没有能力的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是。这就是通过社会保障进行调节。人类需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长远考虑是应该的,以丰补欠是方法。
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最大,利益就应该获得最多,那么社会就是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制度,当然一个人的贡献必须得到社会承认为原则。
1995、9、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