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州黄埔村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摄影 |
上集介绍了黄埔古港的情况,现在来说说黄埔古村。
从黄埔古港历史可以看出,黄埔村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庄。在广东乃至整个中国,没有一个村庄能像黄埔村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如此重要的作用。
黄埔村起源于珠江出海口的一个小岛,从秦时起就有人聚居立村。该村因临水而称“浦”,水中的陆地曰“洲”,取村名为“凰洲”或“凤浦”,后逐步演变为“黄埔”。自宋代以来,黄埔村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至南宋时已成为“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之后,黄埔村发展成为广州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康熙24年(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海关在黄埔村酱园码头设黄埔挂号口、税馆和夷务馆,从此中外商船云集此地,黄埔村逐渐发展成为几千人的港口。乾隆22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苏、浙、闽三海关,只保留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达80多年,期间黄埔古港迅速发展而成为世界贸易大港,黄埔村也因此走上了繁华的巅峰。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对外口岸的龙头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黄埔村近200年的辉煌历史就此终结。
300多年后的今天,黄埔村的历史印迹大部分已经逝去,但黄埔村里仍保存许多古街旧巷和一百多座恢宏古建筑,穿行其中仍能感受到黄埔村昔日的辉煌。
我对黄埔村的感受是比较好的,整个村子规划保护有序,街巷干净整洁,人文历史齐全,不像有的古村为吸引旅游,商业开发过度,失去了古村的原貌和特点。最令我赞赏的是,村内街巷全部铺设青石板路面,这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我认为很值得,比铺就水泥路面更能体现历史感。还有,人们进村参观游览不收门票,所有人文场馆免费开放,值得大大赞扬!可以说,黄埔村是我游览广州周边古村最好的一个。
黄埔村的保护开发起步比较晚。进入新世纪,在“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放、商业运作”的改造理念下,2011年黄埔村完成新一轮改造保护,古祠堂、古民居、家塾、宫庙等岭南特色建筑得以完整呈现,北帝庙会、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左垣家塾、子牙居、日本楼等古建筑再现昔日荣光。
在历史长河中,从黄埔村走出来的知名人物不少,有华侨巨商、中国第一位驻外领事胡璇泽,中国著名的外交家梁诚,与詹天佑齐名的铁路工程师胡栋朝,十三行巨子梁经国,中国现代蔗糖业先驱者冯锐,永丰舰长冯肇宪,著名外交家和银行家梁询等。
在梁氏宗祠,设有“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馆内以建村本源、中西汇点、水乡风情、史册英才、黄埔与世界五个部分为内容,以青石板路为贯穿,以青砖石脚墙体、镬耳屋为背景,突显岭南水乡文化,展现黄埔村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
黄埔村的美食十分丰富,成为广州吃货的一个新兴天堂。石基姑爷是一间比较正宗的本村食店,各种传统粉粥面一应俱全;奶婆姜撞奶更是吃货必去的食店;黄埔炒蛋、芋头焖鹅等也是吃货必点的菜式;至于各种河鲜小炒就数不胜数了。
目前,黄埔村的开发仍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在全国的知名度非常有限,有人怪罪于政府的开发规划不力,我认为这并不是坏事。黄埔村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历史地位无人能及,古村保护算得上一流,缺乏的是政府对黄埔村的定位和规划,盲目进行商业开发只会损坏黄埔村的历史价值。在当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州市政府可以从历史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黄埔村的历史价值,提出高起点、高规格的开发建设规划,把黄埔村打造成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亮丽名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