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

(2013-05-23 16:12:13)
标签:

文化

杂谈

生活

分类: 王春元人文图书系列

城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王春元)

http://s15/bmiddle/49ad699atdd5e41afcf9e&690

来源:解放日报 王春元 

 

  迈克尔·麦尔写了一本妙趣横生而又出乎人意外的书——《再会,老北京》。所谓“妙趣横生”,只要打开阅读就不难体会。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我读进去的时候完全忘记了作者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很惊异于他写作上的高妙,另一方面也惊异于翻译者的通透。

  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错把他乡当故乡。他所写的这个城市的生活,超过了他对故乡的了解。把别人的故乡写成一本书,在别人的故乡里出版,还吸引了无数“别人”的关注,这是这些“别人”——我们的尴尬。但就我而言,我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尴尬的。迈克尔·麦尔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国际主义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地球人精神——“地球人”是没有故乡的。谁能非常明晰对故乡的感觉?我想这是很难的。

  迈克尔·麦尔怀着一颗文化的朝圣之心,钻到北京胡同里。他钻进一座城市的肌理,结果是向我们呈现、定格了在21世纪头十年的迅猛发展中,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被改变的最后瞬间。我称之为这个城市的原生态生活的精神影像。为什么说是“影像”?因为尽管他没有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但他采用了体验的方式。这不是口述历史,它比口述历史细腻、贴近。作者亲身地、同步地、实时地体验了一开始陌生、进而熟悉的原生态生活。这些将被时代记忆,相应地,北京也会记住迈克尔·麦尔。

  2013年的这个春天,我也带给读者一本书,叫《蛋壳里的北京人》。面对北京这样一座城市的时候,我和麦尔不期而遇。这“不期而遇”是指我们都在无可奈何之中想要留住这个城市,在表达这个城市的不同侧面的时候,我们撞上了。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城市和人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在快速发展,我们在紧紧追赶城市的脚步,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当前的城市生活面临着两个最明显的问题。一是“去故乡化”,一是身份认同感的丧失。一方面,老城市的拆建在把原有居民不断地往城外推,他们对这个城市固有的情感和记忆渐行渐远。而对于新居民来说,认同感迟迟不能建立。这构成令目前的中国人尴尬的局面——我们没有故乡了。

  事实上,中国社会经历了从1978年以来的大变革,但30余年的造城运动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使得不少城市丧失了基本的记忆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悲哀是我们作为个体能够感受到的。

  因此,一个城市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别的,这是我想强调的。城市的改造须以人为主体而展开。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城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一座城的命运就是一群人的命运,就是一个时代的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