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书籍也许是人类最后的奢侈品
不写博客已是一个久远的事了。一是可以爆料的事几乎没有;二是精力明显不够使了,原来十天半月凑个数还觉得能应付,现在快的如微博,微信真跟不上趟啦,索性自然淘汰也是生物规律。
跟自己较劲又写了本《蛋壳里的北京人》。书出版了,酒香也怕巷子深,还得写博客宣传。前几日发了条微信:“现在人码字写书纯粹是跟自己过意不去,四年熬鹰,写下人与城的悲欢离合,凑成一捆,拿出来叫卖,也不算丢人!当然不是白菜,但也不是赤金,敢找雅昌印书,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口气里还是透着不服输的劲儿,也有几分自豪的底气,说的首先是这本书的设计和装帧印制,仅就一本书而言我以为他还是对得起读者。在已经拿到书并开始阅读的人那里我至少还没有听到太负面的评价,我自己说自己的书总归不好,把别人新近写的一篇书评贴上去,请君品鉴。http://s6/mw690/49ad699atd706cc618e35&690
http://s3/mw690/49ad699atd706cddc69a2&690
王春元新作《蛋壳里的北京人》是个另类。从放入手中那一刻起便是如此,它考究、精致、低调,它还沉甸甸的——不怎么适合随身携带,它还有切掉1/3页设计——似乎也不怎么方便阅读。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充满深意的隐喻设计都与我们这个时代背道而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开始一味追求速度、方便、用完即弃,并在这条道路上一骑绝尘……
于是,在这个婚都可以闪结闪离的时代,肯花慢功夫、细活计来做一本也许小众的书显得颇有些不合时宜。北京雅昌设计中心揽下了这个活儿。
因此,在一众流水线式的、甚至粗制滥造的快餐书籍中,《蛋壳》的姿态显得与众不同。
雅昌的创始人万捷先生说:“至美的纸版书籍是未来生活最后的奢侈品。”所以,他把书当艺术品来做。
作者王春元相信:要留下一些东西对得起自己和后人。所以,他把这本书当良心来写。
没错,这是一本奢侈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是。
选择它,意味着一种眼光、品位,甚至阶层。
但这似乎不能改变这本书的小众。
我们的生活已经无纸化了,邮件、微博、微信,我们在电脑和手机上可以解决一切信息获取的问题,看一本纸质的书,似乎已经成了很OUT的行为。
作为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国度,这究竟是幸或不幸?不得而知。
我们习惯了在地铁上、等人时、甚至饭局间做碎片化阅读,正经八百地捧着一本沉甸甸的书,有这必要吗?
OK,也许没有必要。但某门户网站的创始人曾感慨:上网看新闻是为了获取信息,看书则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愿意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或许正是四大发明时代的中国太辉煌了,而近代中国又太屈辱了,过度的反差让我们有巨大的失落感,迫切地想把失去的一切统统补回来——于是我们用二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于是我们渴望着重新崛起为大国。
是的,我们的GDP上去了,我们的奢侈品消费能力令世人瞩目,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与国际接轨,甚至我们的房价都显得高不可攀。但这些,就够了吗?
答案似乎并非如此。统计表明:犹太人平均每年阅读67本书,日本人是
扯得有点远,但似乎并不完全是扯淡。
作者王春元在序言里说这本书是他拧巴使然。在被人冠以“畅销书作家”名头之后,他却犯上了“轴”劲儿,偏要一笔一划地、老老实实地写一本也许不那么畅销的书。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位和他一样拧巴的朋友,那就是万捷。在“无纸化生活”摧枯拉朽般袭来时,万捷却把纸质印刷品做到了极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