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北京“第一眼”
(2009-05-11 08:18:04)
标签:
北京人文/历史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王春元人文图书系列 |
北京“第一眼”
北京是扑面而来的。作为一座有着鲜明特色和浓郁风格的城市,当你看它“第一眼”时,它便以不可回避的姿态改造或丰富着你的认识。而当你长时间与其共处后,它更是会以一座大城独有的包容力将你“化”入其中,让你甘心成为它的一份子。
在游走过东西方和神州各地之后,几位文坛大家这样描述已失落但永存于记忆中的北京:
“性灵、幽默”的代表人物林语堂说: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北京一样近于思想,注意自然、文化和生活方法。
老舍先生用生动的比喻区别北京与西方著名都市的风格:“那些大城市是咖啡,北京是香片;他们是拳击,我们是太极拳”。作为京味作家的代表,老舍先生心中的北京最妙之处在于:“北京处处有‘空儿’,不是‘满膛满馅’”——四合院里栽的花种的草很好地改善了局部小环境,好像北京城一个一个的小“肺泡”,让这个城市自然而富于生机,使北京拥有巨大体量的同时保持了优雅与宁静,避免了一般大都市的拥挤和嘈杂。
朱自清先生更是认为“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他以此为题作文,饱蘸感情浓墨写道:“北平第一好在大。从宫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树柳树下的街道。一个北方朋友到南方去了回来,说他的感想:“那样天井我受不了!”其实南方许多地方逼得人喘不出气儿的街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一个人到北平来住,不知不觉中眼光就会宽起来,心胸就会广起来;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养大,便是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上海也是五方杂处的都会,但它仅有工商业,我们便只觉得繁嚣,恶浊了。上海人有的是聪明、狡猾;但宽大是他们不懂得的。”
郁达夫在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京最美的特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也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在这些大家的笔下,北京是呈现出古典和传统之美。但随着岁月的变迁,北京在此之外又呈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这样为今日北京定位:北京是一座庄重大气,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时尚的城市。
毫无疑问,北京是需要细品的。尤其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有着其他城市所难以企及的丰富内涵,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北京。我们未必能如以上的学问大家们一般细细咂摸出经典之论,但第一印象总是鲜明而深刻的。当你第一次见到北京时,它与你的想象有什么同与不同?还记得你看北京的“第一眼”吗?
几位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老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几十年前他们的“第一眼”:
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灰灰的一片,舒展而开阔,在天际线下缓缓地铺陈开来,北京很美,而且是一种和谐的美……
(林洙
震撼!从前门火车站下车,在城门楼上看故宫,金碧辉煌……
(罗哲文
无论在哪个年代,很多第一次来北京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神圣感,因为来到了首都!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令我很激动!那种感觉是任何一个城市所不能替代的。
生于北京、后旅居国外的游子这样惦记:“北京多美啊,每个院子都是一个小花园,家里有桃树和小蜜蜂……北京人多热情啊!虽然法国很先进很自由,但没有家的感觉,还是觉得北京好。”在思乡情的牵引下她又回到了北京,回眸的第一眼有点陌生:“和记忆中的北京不一样了。北京的变化太大了,北京的发展太迅速了,我很难再找回儿时的记忆。”
而不包“分配”之后来北京闯荡的大学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回忆,他们只看到未来:北京确实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很广阔——无论是面积还是机会,我感觉如鱼得水!
北京的古朴民风依然留存,给这些“外来户”最初的温暖:北京的大爷大妈特别热情,刚来北京时不认路,只要问的是老人家,都恨不得直接把你带过去,这是我在别的城市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有赞便有弹,北京也并非尽如人意,最受争议的似乎就是气候和建筑:
沙尘暴太可怕了,我第一次来北京在春天,风刮得让人不觉得是在城市里,我觉得沙漠也不过如此。
长安街很宏伟,但旁边一些“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大楼太不协调了,搞不清是什么风格。
就连北京的大也成了问题:北京太大了,大到了让人觉得有点不方便,第一次坐公交感觉是坐了一次长途车……
在气候和生活方面,南方人可能更为敏感:我是在冬天来到北京,第一印象是缺乏色彩,很冷、很干……说实话,有点失望。而且,吃得也不够精致。
然而,又有很多南方人喜爱这座北方的城市。林语堂就毫不掩饰地说:北京人,有些事身高六尺的满族人,强壮、淳朴,具有北方人土生的幽默感。他们与上海油腔滑调略带女人气的男子和娇弱的女子明显不同,与那座现代港口城市里近于野蛮的人力车夫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许多西方人认为只有参观北京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我是东南沿海的福建人,但我对江南地区那种柔弱懒散的人们没有多大好感,虽然他们的文化更发达一些。对气质纯正的北方人,我却充满了由衷的倾慕。
在电影《梅兰芳》中扮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有着类似的感受:南方人容易保持一种彬彬有礼的距离,不温不火;北方人待人很豪爽,喜欢一来就当成自家人,感觉很亲。我感觉北京像一个兄长,大气、丰富、包容、阳刚。
一位来自长三角的“80后”的评价则比较中性: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开始以为它会是一个像上海那样的大都市,但来了之后发现不是,北京的魅力应该在于它的历史感吧。
还有很多很多的看法,但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了。今年是建国60周年纪念,我有幸受命来做“大城北京”这个特别节目。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对北京和北京人做深度的解读——探寻人在精神上与这座城市的依存关系,试图回答“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理由”——相对于行色匆匆的现实的生活,我们用来照料自己精神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经常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先后。让我们一同来感受60年的变迁,以及历史作用于人时的势不可挡,和人的无奈。
相关阅读:触摸一个真实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