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诰换得离别叹,伤心琵琶断肠曲——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生代《琵琶记》

(2011-09-21 00:14:15)
标签:

越剧

浙江小百花

琵琶记

周艳

李霄雯

熊琦

分类: 剧场手记

紫诰换得离别叹,伤心琵琶断肠曲

——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生代《琵琶记》

每次回味越剧《琵琶记》的文本,仿佛在读一篇歌行体,又仿佛在看一个凄婉动人、引人深思的故事。郭汉城先生真是如椽巨笔,将明传奇的《琵琶记》改编成这样一个越剧剧本,从立意上符合现代人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观,而从文辞、结构、情景的改变上更是不害原意,每一段唱词又如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诗篇,如珠玉般情辞雅致,却又不会显得生搬硬造、华而不实,每每读来就如同能从肺腑中流淌出一般,熨帖动人……

 

一个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而如果再加上合适的演员、好的二度创作,这个戏就注定了会成为一部好戏,《琵琶记》从这点来看称得上难得的佳作。记得在98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央视播放的浙百全本《琵琶记》,由洪瑛、江瑶、颜佳主演,那时候还太年轻,还不能体会人生的纠结、无奈与苦痛,只是为这三人感到惋惜,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总算获得了大团圆的结局,也不枉了前面的伤心与痛苦。大概因为前不久刚看了《红丝错》的缘故,再看《琵琶记》总觉得蔡伯喈与牛小姐明明是一对璧人,却为何生了嫌隙,为何有“残荷又现,我与你伤残破损俱一般”的椎心泣血,为何又有一个赵五娘琵琶寻夫、悲苦难言,为何有三人重逢时的尴尬、难堪、痛苦?“这团圆,教人忒难堪,这团圆,让人好羞惭……”那时候非常喜欢“取孝帕”与“残荷又现”这两段表演,少年时哪里懂得其间九转回肠,只觉得好听好看让人深受感染……那时候非常喜欢颜佳的牛小姐,大家闺秀的教养、单纯美丽惹人怜爱,至今还记得牛小姐与赵五娘初次重逢时,牛小姐放下书本抬头看到赵五娘的目光,转过头去:“这一妇人,头戴重孝,惹我心酸……”还记得赵五娘与蔡伯喈重逢时一句“当年蔡郎何处去,眼前是一个官儿着锦衣……”这是何等的物是人非?

 

少年时代的记忆是美好的,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浙百原生代粉丝,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茅陈,这也是对小百花整个集体热爱的集中,在我的爱越经历中,在我的青春回忆里,她们每个人都是一段如诗如歌的回忆。哪里还能寻找到那样一群姑娘,青春美貌、唱着宛转的越剧,行走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演绎着无数个独属于这个集体的悲欢离合,似乎每个人都有最独特的神韵,最独特的美丽,最独特的光彩,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曾经有人说追怀逝去的美丽,是对如今的不如意。是的,我承认,时也、命也。如今的小百花众芳摇落,当年的那群演绎传奇的人,转行、引退、离开……虽然新一代小百花逐渐登上舞台,虽然更新一代小百花已然崭露头角,但是今时今世已经不是八九十年代的戏曲复兴期,小百花的传奇只能属于那一代人,无法复制无法取代,人常说爱屋及乌……我觉得这是很难的,因为更容易泛起的情感是“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很多追随原生代的粉丝们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她们退出舞台,我就不看越剧了。”虽然我不敢这么轻易断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我心里小百花的传奇必然是跟随那一代人一起消逝于舞台的……当剧场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当丝竹管弦的喧阗渐渐归于寂静,当她们一件件褪下戏装,悲欢离合终于散场,而曲终必然伴随着人散,繁华散尽留下的永远是一地悲凉,这将是一个多么空旷、冷清、寂寞的舞台,每念及此,我是多么不愿意错过这最后的欢宴,尽管未来避无可避,但是庆幸的是还拥有最后的狂欢……真是应了这句词,“离别叹,叹离别”

 

这段感慨是由《琵琶记》引起的,9月18日的新生代《琵琶记》全场爆满,有多少人是怀着对离开舞台那些人的怀念而来的啊?我庆幸还能看到原生代的《陆唐》,尽管已经缺少了俞会珍的柳三娘;我庆幸还能看到《五女拜寿》,尽管已经是三代结合版;我庆幸还能看到新排的《藏书之家》等新戏,但是《西厢记》、《琵琶记》、《白兔记》、《寒情》、旧版《陆唐》等等已经无缘得见了,而且可能是永远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大概能做的就是“睹物思人”吧,听听原版的伴唱,看一看她们曾经演绎过的故事……虽然我早已很多年未曾温习这部戏,但当真正看到的时候,我眼前又出现了曾经的她们,洪瑛、江瑶、颜佳、黄依群……一个个交错出现,与舞台上她们叠加在一起,每个神情每个动作,都熟悉地仿佛我昨天刚刚温习过……

 

浙百的诗化唯美风格在越剧界是独树一帜的,曾经跟某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一个戏一个戏浸润过来,在这种环境中浸泡出来,这种诗化唯美的风格是渗进了骨子里,是别的团学也学不来、学也学不像的。有时候看浙百的戏,哪怕是看新生代的,也有种感觉,舞美、服装、道具等舞台美术显得档次和格调非同寻常,自有一种雅致美,而且还并不是用钱就能堆出来的,有钱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美的感觉能力和再现能力,这是要经过长期熏陶的。这次《琵琶记》服装几乎都是重新设计制作,大有汉风。舞美跟我记忆中的原生代《琵琶记》差相仿佛,只是换了一批青年演员。

 

李霄雯演蔡伯喈还是颇出我意料的,不过仔细想想却好像只能是她了,蔡魏比她还不合适。我觉得唯一违和的地方是气质,小李的气质一向外扩,偏于张扬,又有清贵气,分明一不知人间愁苦的世家子弟贵公子,现场看来我觉得这种气质显然给人物塑造造成了一定麻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她的纠结不够,也就是内心戏体现不出分量来。蔡伯喈这个人物最重要的矛盾冲突都是在他的心灵深处,如果将内心的纠结外化,需要演员很深的功底。而从现场演出来看,小李在一些地方的处理偏于平淡了,说起来她与牛小姐的对手戏是最多的,而这几场重要的对手戏“论弦”、“赏月”、“悲逢”除了最后悲逢是情感的大爆发,前面两场戏都处于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汹涌,如果处理不好,整场戏会显得冷而平。

 

牛小姐的饰演者是熊琦,浙百新生代里我还是挺喜欢这个小花旦的,原因无他,我喜欢花旦身上有种灵动之美,哪怕她擅演青衣、闺门、气质偏正,但是一定要有灵气、有通透的感觉。但是小熊MM演牛小姐这个角色,总体气质没有大的落差,主要还是心理不够多,出来的人物就显得不够分量。牛小姐这个角色外在气质偏闺门旦,形体身段不会太多太夸张,要借助更多地细节来体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待蔡伯喈的态度上,层层铺排细腻动人才会具有感染力,而这点做得就不够了。

 

李熊二位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搭配,觉得气质、身高、形貌、唱腔都很般配,这次演来感觉对手戏有爱是有的,但是力度不够,场面偏冷。“论弦”那场戏牛小姐出场我觉得小熊把握住了轻盈飘逸,我远远望去觉得真如一朵云一样飘来,但是好像太快了太轻了,我觉得稍微稳重点似乎更显得相府小姐的身份感。到来之后收伞、抖伞的动作都满漂亮的,但是还是觉得太流畅了,流畅就显得匠气,显得为做动作而做。这个人物因其心事重重,她的心思应该是怀着沉重感,带着对丈夫的猜测、试探的所以不能显得全无负担。而小李我总觉得对牛小姐的时候似乎显得太酷了点,在很多时候他是愧疚的、无法面对的、心软的,所以我觉得在来回中应该略处下风,有点被迫着压着的感觉才对。

 

在“赏月”那场戏有几个细节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牛小姐听到蔡伯喈梦话误会,笑容过大,应该是窃喜,还是一个身份感问题。蔡伯喈无意中看见牛小姐容貌看呆了,牛小姐唤醒他的时候,小李那种有点惊醒过来的神情没有,“夫人娴静如春花,秀丽似秋水……”这句话念得太平淡了,但是也不能是高兴,是纠结、愧疚、无奈,种种复杂情感的交织,而这两人这段对话总觉得平淡,其实这个段子非常能体现他俩的内心世界,要多体会多琢磨,在念每一句台词的时候要有真实的人物感受,才能演出这段对话的意味来。我觉得小熊有句念白念得很好,蔡伯喈道“可惜荷花残了……”牛小姐转头一看,刚才的高兴一下子烟消云散,“果然残荷一池……”这句念白很到位,那种落寞、忧伤、无奈的情绪瞬间出来。牛小姐命摆宴上来,蔡伯喈来煞风景,“相府一席宴,农家三年粮”,我深刻地记得当时颜美人的神情,她随之看了看丫鬟家丁呈上过目的东西,有点尴尬难堪,然后带点尴尬地笑了笑,对众人道:“下次不可!”小熊妹子听完小李说之后立刻跟上一句“下次不可”,中间少了个心理过程。两人赏月联诗,牛小姐努力调节气氛,蔡伯喈一盆接一盆泼冷水,最后一句“人有情,月无情,最不爱这冷月秋风。”把牛小姐彻底浇个透心凉,于是手一摆“撤宴”,我还是觉得熊MM演得少交代,我每次看到这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当时给颜佳的特写镜头,眼神中的心灰意冷、拿他没办法、无可奈何、有点生气等等情绪……毕竟是相府千金,有自尊有情绪的,这种冷遇总归会生气的。

 

这场戏的末尾是牛小姐拾得诗笺,发现丈夫已有原配夫人,这是牛小姐情绪波动很大的一场戏,但是她顾及脸面身份,又要强行克制忍耐,情绪层层铺排递进,要显得清晰。小熊这里因为心理过程短显得动作较乱,交代的不够清楚,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就打了折扣。我觉得小李在“欲言又止”四个字上做得很是不错,但是“欲爱不能”就欠点了。我回忆当时江瑶为牛小姐披上披风后,后退了几步,刻意拉开距离,微微躬身“更阑夜静,瑟瑟秋风,夫人如何捱得?回房歇息去吧。”那种感觉真是有种用礼貌做出来的疏离,语气和神情却并不是冷,而有着淡淡的温存和不忍,特别是临下场时的微微一顿,恰到好处啊。

 

周艳的赵五娘个人戏比较多,相对好演一点。吃糠那场戏我觉得悲苦感不够,面对着糠米感叹“这糠、这米……”似乎语气太平了些,那种万千感慨缺乏一点,还有就是设想丈夫可能的种种境遇,“莫非是,身染沉疴步难举,莫非是,遭遇凶险葬客地。”这里应该有一种被自己想象吓住的感觉,然后自我安慰“不……不会的……”,中间要有个反应过程,不能接得太顺溜。

 

别坟一场戏周艳开始渐入佳境,别坟的唱词虽然没什么华丽辞藻,但是听来真是感慨万千,真正好的唱词不是靠无谓的诗词典故堆砌的,而是最适合情境和感情抒发的,这段描容真是哀哀泣诉,想到她孤苦伶仃、万里寻夫,这一路上的风霜之苦、寻觅之难,真是心也要碎了!而张大公叮嘱五娘的一番话,更是情、理、意皆全,这是一位洞明世事的老人才能讲出的话,也是深深体谅五娘的处境才能嘱咐的话,没有洞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不会明了五娘子此去将会遭遇到什么?

 

张大公:不须挂念,老汉与你看顾。五娘子,我还有几句言语嘱咐你——

      (唱)  你少小生长在闺房,

            可知道,前程渺渺路茫茫。

            伯喈三载无音讯,

            吉凶祸福费思量。

            若能见到他的面,

            不可未语先悲伤。

            不可说,琵琶乞讨与卖唱,

            不可说,血洒荒郊为请粮。

            不可说,饥馁难奈公婆丧。

            你剪发卖发,麻裙兜土,十指筑坟,

            埋葬他的爹和娘。

            不可说,不可说……

赵五娘:我当怎样说呢?

张大公(唱)  你只说,高堂老母倚门盼,

            古道上,白发爹爹望儿郎,

            养育之恩深似海,

            草木无知情亦长,

            若能说得他心动,

            引他拜坟祭高堂。

 

五娘子深深拜倒,张大公替她背上琵琶,将几个番薯硬塞给她,五娘子猝不及防急忙推辞,番薯散落一地,这一刻黄依群那极富感染力的伴唱响起“故人情重,乡里恩深。愁寄琵琶,落叶纷纷。关山无极多险峻,怎不叫离人断魂?”真是眼泪也要落下了……

 

“庵遇”、“悲逢”两场戏演得非常不错,给小李公子提点意见,上下场时好像显得太意气风发了。周熊二人对手戏竟然很有些感觉,一瞬间我恍惚穿越回原生代版洪颜去了,周艳就是要再悲苦点,而且是强行压抑的悲苦感再强些,小熊那种看一眼蓦然心惊的感觉似乎稍微欠缺。“取孝帕”和“残荷又现”两段的表现非常不错,该爆发出来的都出来了,虽然节奏感和力度可能略有点不足,但是没掉戏,基本上保证了情感高潮的出现。最后再一万零一次的表达,大爱这两段,反复听听了无数次的《琵琶记》段子,两种心曲同命相怜惺惺相惜,都是一样的善良美好,自问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都尽到了,自己何曾做错过什么,却为何却落得这样下场?一个红颜丧尽、万里寻夫,一个三年夫妻、倍受冷落,该问谁呢,该责怪谁呢?要怪就怪那个不懂承担、只知逃避的蔡伯喈吧。于是牛小姐质问他:“你我三载夫妻,我一片真心待你,问问你的心,你又有多少真情对我?……你等了整整三年,你还要等到何时?你还要等到何时啊?”于是赵五娘责问他“当年蔡郎何处去?眼前是,一个官儿着锦衣。说什么羞惭对贤妻,分明是,荣华富贵难舍弃。琵琶已是无情物,落得个,千里寻夫奉还你。物是人非徒悔恨,倒不如,等你盼你,满头白发,老死在故里!”蔡伯喈让人恨在此,让人怜却也在此,他都明白,他知道自己对不起两位夫人,他深刻地自责,“叹只叹,爹娘把儿来指望,儿也曾,苦读诗书作文章。叹只叹,文章误了我,细思量,毕竟是我误了老爹娘。叹只叹,文章误了我,细思量,毕竟是我误了赵五娘。叹只叹,文章误了我,细思量,是我害牛氏苦断肠。”他怕牛小姐伤心不忍明言,他重逢五娘时“满面羞惭对贤妻”,只可惜道理虽懂,却总是一再延宕,最终伤害了两个无辜的女人,只能说是可悲可叹又复可怜!

 

“悲逢”的演绎,赵五娘与蔡伯喈重逢的那一瞬间,两人对面一下子惊呆了,然后爆发出“妻啊”“夫啊”,紧紧相拥在一起,这个处理还是很煽情的,两人相拥的时候,五娘还拼命捶打着他,触碰到官帽后惊醒,推开他仔细打量。眼前这个锦衣华服的官儿就是当年与她恩爱相伴的丈夫吗?看起来是这样的陌生……而牛小姐在一旁所见,其中断肠滋味惟有自知了!蔡伯喈跪下,两位夫人去搀扶,忽然看见对方去扶,忙缩回手。过了会儿,五娘去扶起,牛小姐也恰好去扶,不料落后一步就扶了个空……这个小小的处理似乎也暗示了两人在这段孽缘中的一先一后关系,只是周熊二人的动作似乎有点不是那么舒服,我推测大概跟互相的配合和动作的节奏有点关系吧。

最后刻碑一场戏有点掉下来的感觉,小黄门味道不对,张大公过于用力,悲凉感不够,显得有点乱。漫天飞雪、素服貂裘的三人真是好美啊,不过依然衬托出一个毛病来,撑不起这身衣服,欠一份沉重感,当然美是非常美的。

 

最后要赞伴唱,词好曲好唱得好,黄导的伴唱真是能在关键时刻烘托氛围,当你眼泪含在眼中的时候,伴唱一起泪珠儿就吧嗒落下了。加上唱词特别给力,似乎就在关键地方点了那么一下,让你回味无穷。录几句非常喜欢的唱词——

春梦断,春梦断,

嘈嘈琵琶声乱。

争得紫诰游上苑,

落得离别叹。

 

朝思念,暮思念,

今日得团圆。

这团圆,教人忒难堪,

这团圆,让人好羞惭,

 

这苦似涌泉,

这愁似无边。

一天乌云似散,

心上迷雾团团。

明日月圆否?

随它自缺自圆!

 

忧伤,大地一片白茫茫,

思量,琵琶声声费思量。

人去也,留得清冷孤坟在,

人去也,留得落寞蔡家庄。

血泪琵琶写忧怨,

岂只是风化传扬?……

 

《琵琶记》是好戏文,青年演员演绎它对自己将是很大的锻炼,我觉得周李熊三位唱腔、嗓子、身段都很不错,所欠缺的分量感是由内心戏的丰富造就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多体会人物感情,多揣摩人物心理,尽量在演绎的时候内心感受多些,尽可能地在做动作、念白、唱词的时候将这种内心感受传达给观众,戏文的感染力就会提升。只要情绪对了人物对了,动作身段就会是对的,如果只是单纯模仿老演员的,心理过程却比较欠缺,哪怕模仿的一模一样,终究还是味道不对。这次浙百新生代的表现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从开始到结尾有种越来越好的感觉,说明几位演员都是认认真真用心用情去演绎了,这种心态之下,每一次都会丰富自己的心理感受,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