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务实,死于贪婪
标签:
恩和巴图营销战略终结营销混乱财经 |

读这本,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务实”,“敢于说真话”。而且,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既有理论层面的见解,也有实战层面的建议,可谓文武双全,虚实兼备。在此,笔者把相关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1、不合理的目标反而让企业误入歧途。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我们中国企业,尤其是不少中国民营企都喜欢给自己立“目标”。而且,制定目标的时候,都是夜郎自大,胆大包天,毫不关心顾客心智、市场规模以及竞争态势,一张口就是“一千亿”、“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等。
然而,事实往往告诉我们,这些自上而下的、由内而外的“宏伟目标”,常常让企业误入歧途,不得不让我们的企业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改目标,甚至从头再来。
特劳特在书中重点批判这种做法。他用通用汽车公司倒在自己“宏伟目标”的案例来告诉人们,不合理的目标制定是危险的。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度生意较好,在轿车领域曾经达到过66%的份额,于是他们的野心就来了,提出“我们要占领美国汽车市场70%以上的份额”。然后,为了实现这“宏伟目标”,动用500亿美元的巨资,研发更多的车型,延伸到更广的品类。结果,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在后来的年份里这一目标不但没能实现,市场份额反而从66%下降到28%,500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而且,更糟糕的是,经营状况难以维持而被奥巴马政府“破产保护”。
因此,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笔者想呼吁我们的企业家:忘记那“一千亿”的目标吧,忘记在会议室里的豪言壮语吧,老老实实地面对现实,面对顾客的潜在需求,面对这残酷的竞争环境,做出理性选择吧!
“飞跃无限”、“光明之道”、“未来更写意”、“产业报国”,“造福人类”,“传递世界”、“优质生活”,“创新无限”,“转移”、“你同样行”、“非凡智慧”、“永远值得”、“就在今天”……
这些口号卖的是什么,谁能说清楚?这些口号都属于哪个品牌,谁能记得住?
然而,遗憾的是,不知有多少企业喊出类似的口号,又不知有多少品牌死于这空洞的口号?!
营销是什么?特劳特认为,营销就是要面对现实,实实在在帮助顾客解决一个长期问题,并始终坚持这个解决方案的一致性和彻底性。就像宝马坚持“驾驶乐趣”38年,并围绕这个价值不断创新,不断强化“驾驶乐趣”的技术投资,终究在顾客心智中占领“终极驾驶机器”的概念。
那么,为什么很多品牌喜欢喊那些空洞的口号呢?这至少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懂营销(品牌)的人不多;二是,广告公司的创意人员害了企业。他们所犯的同一个错误是“艺术化”。总想着把品牌定位表达得更艺术、更具诗意或充满哲理。
营销(品牌)不是艺术,市场也不需要诗情画意,更不需要似懂非懂的哲理名言。顾客需要的就是你能给他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宝马说“我给你提供终极驾驶机器”,我们买了;
可口可乐说“我是最正宗的可乐”,我们喝了;
沃尔玛说“我的价格天天最低”,我们去了;
海飞丝说“我们可以高效去屑”,我们用了;
海尔说“我们的服务是最真诚的”,我们信了……
营销(品牌)就是这样的,你必须给顾客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而且在这个价值上别让对手超越你,而不是去喊那些模棱两可的口号!
3、CEO不懂营销(品牌),企业遭殃就在眼前。
这本书对CEO在企业里的作用做出极高的评价。这里所说的CEO,就是中国企业的“总裁”或“总经理”的概念(在有些企业里指的就是董事长)。
苹果为什么成功?因为乔布斯懂营销(品牌);蒙牛为什么成功?因为牛根生懂营销(品牌)。CEO懂不懂营销(品牌),对于企业的命运而言是决定性的。这本书列举了莲花公司CEO吉姆·曼斯如何拯救莲花公司的案例来说明CEO的重要性。
书中也提出很多反面的例子。通过DEC、希尔斯、通用汽车、施乐、AT&T和可达等诸多企业的案例说明,CEO不懂营销(品牌)的后果是什么。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因为,CEO虽然是企业二把手(在有些企业就是一把手),但实际上他是企业灵魂型人物,因为他负责整个企业的战略执行,所以叫“首席执行官”。在他手里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资源,也掌握着决策的巨大权力。因此,CEO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整个企业的细胞。
我们中国企业对CEO(总裁或总经理)的定位是高层管理者,并认为高层管理者无需懂营销(品牌),聘请一个懂营销(品牌)的人就行了。
这是危险的认识。如果CEO要是不懂营销(品牌),常常会与懂营销(品牌)的部下发生观念上的冲突和做法上的矛盾,尤其在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时,CEO毕竟大权在手,而且面子上挂不住,恰恰做出与部下的专业意见相反的决策。这就是企业的灾难。
因此,笔者呼吁中国企业,一定要聘请一个懂营销(品牌)的高级人才做CEO,或者现在的CEO不太懂营销(品牌),就把他送出去好好培训上一两年。
麦当劳的员工对领导说:“在我们的菜单中增加比萨吧”。馊主意!
AB公司员工对领导说:“在我们的啤酒中添加干啤和冰啤吧”。馊主意!
亨氏的员工对领导说:“我们开发芥末酱吧”。馊主意!
大众的员工对领导说:“我们推出一个低调的奢华轿车吧”。馊主意!
奔驰的员工对领导说:“我们收购克莱斯勒,开发更多车型吧”。馊到发臭!
……
在书中看到这么多“馊主意”,笔者突然感觉到,还真是这样的,无论在大企业,还是在小企业,在领导耳边,这种馊主意,真是比比皆是,而且从来都不会灭绝。
然而,这些馊主意一旦被领导采纳,就意味着这家企业就撞上“霉运”了。国外企业,暂且不说,咱们谈谈国内企业。早在2002年,笔者在伊利奶粉做战略总监时,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当时,一位大区经理给领导提建议,我们要推出低档奶粉,用“伊利”的品牌影响力横扫市场,抢先占领市场。这叫“先做市场,有赚利润”模式。
当时,笔者作为战略总监,坚决反对这个建议,理由很简单:中国奶粉正在面临产品结构转换,中高档婴儿奶粉是未来的主流产品。然而,我的反对没有起到作用,总经理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发一系列的低端奶粉(主打产品是“绿优”全脂奶粉)打进市场。
很快!不到一年,令人失望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低端奶粉不但没能“横扫市场”,反而严重伤害了“伊利”的品牌形象,那些低端奶粉在货架上都变成“大日期”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馊主意!
因此,作为企业一把手或二把手,我们的董事长和总裁们一定要练就一个本领:如何识别“好主意”和“馊主意”的区别。最简单的识别标准是:“好主意”往往是逆耳的,而“馊主意”往往是顺耳的,而且颇具煽动性的。如果哪一天您听到非常顺耳且有煽动性的建议,那您就得小心了,八成是馊主意!当然了,另外一个本领就是提高自己的营销(品牌)能力。
5、“追求卓越”、“基业长青”是一派胡言。
杰克·特劳特是美国顶级营销大师,他通过40多年的营销研究,发现只有“营销”与“以营销为核心的创新”才能真正让一个企业长期生存。除此之外,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无法让企业真正生存下来。
刚开始,笔者也有所怀疑,但是读完整个书以后我就认同了。大家仔细回忆一下,当一个企业做大了以后会做什么?多数企业会选择“管理升级”。于是,他们开始折腾,制定一套又一套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理念体系、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责任书、员工手册等等。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几乎得到异口同声的答复:追求卓越,基业长青。
这不能怪企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做这些事情。要怪就怪那两本畅销书《追求卓越》和《基业长青》。
这两本书共同的观点大概是这样的:企业只要制定一个足够伟大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使命宣言,然后去完善流程和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潜能,就会让企业从优秀到卓越,进而长生不老。
真的吗?
特劳特认为,这是一厢情愿。做这些事情,只能让企业的管理有所规范,但不可能让企业基业长青。这两本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不少案例。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追求卓越”中所提到的43家“卓越”企业,现已32家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尤其两本书共同提及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更是令人哭笑不得,经营状况一直惨淡,旗下除了“万宝路”,没有像样的品牌,很多领域的投资也回报平平,直到2003年,这家“卓越”而“长青”的公司却被迫改名为“奥驰亚集团”(Altria)。
“卓越”在哪里,“长青”在哪里?
因此,不要轻信那些管理学的理论,更不要相信那些激励的言论,企业要想真正“长青”,就必须把“营销”和“以营销为核心的创新”做好,宁可做常常被人破口大骂的“苹果”,也不要做被人赞不绝口的“松下”。
这本书对企业家的“贪婪”做出强烈的警告,要想让企业真正长期活下去,就不要太贪婪,一定要抵挡各种“诱惑”,懂得“取舍”。
馊主意为什么容易被领导们采纳?是因为它符合了领导们的“贪婪”心理。这两天,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名叫“商业打劫时代到来”。文章用激昂的旋律描述了所谓“商业打劫”时代的到来,并阐述未来属于“跨界”和“融合”。下面一段是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
“酒吧还是酒吧么?咖啡厅还喝咖啡么?酒店就是用来睡觉的么?餐厅就是用来吃饭的么?美容业就靠折腾那张脸么?肯德基可不可以变成青少年学习交流中心?银行等待的区域可以不可以变成新华书店?飞机机舱可不可能变成国际化的社交平台?你不敢跨界,就有人跨过来打劫,未来十年,是一个海盗嘉华年,各种横空而出的“千年妖怪”将像马云、马化腾一样遍布各个领域,他们两个是开了个头而已,接下来的故事,将越来越精彩。”
看上去,够激情吧?够震撼吧?
等等。当你对这篇文章“刮目相看”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笔者前面所提到的“馊主意”。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馊主意!
笔者无从查找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但是这篇文章所提倡的观念其实很早就存在了。“跨界”和“融合”很早被不少企业家所热捧的话题。并且,恰恰在这样的“煽动”之下,也不少企业跳进了“火坑”。
星巴克跨界了,开始卖蛋糕、点心、坚果、果汁、中国茶……
麦当劳跨界了,开始卖高档咖啡……
奔驰跨界了,开始生产低档轿车和面包车……
沃尔沃跨界了,开发敞篷车,追求“时尚”……
松下跨界了,你能想到东西,它几乎都能生产……
联想融合了,推出电视、网络为一体的智能电视……
TCL融合了,推出信息家电……
万利达融合了,推出电视电脑一体机……
娃哈哈融合了,推出喝上去既像啤酒又绿茶的饮料……
搜狐融合了,推出博客、微博、相册、即时通讯一体化的“平台”……
大家看看,这些“跨界”和“融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除了一堆“麻烦”和“亏损”,一无所有。
星巴克正在丢掉“高档咖啡”的定位,奔驰正在模糊“尊贵轿车”的认知,沃尔沃已经步入黄昏,松下既“松”又“下”,TCL解雇了微软来的总裁,娃哈哈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砍掉了“啤儿茶爽”,搜狐的“野心”怎么也干不过新浪……
细数那些走“跨界”和“融合”之路的品牌,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然而,在《商业打劫时代到来》中所提及的成功案例“微信”和“京东商城”,只要大家仔细研究会知道,他们不是“跨界”和“融合”的代表,而是“分化”和“聚焦”的典型。看来这位作者激情有余,见识不足。
微信聚焦在“手机网络语音聊天”,京东商城聚焦在“家电网络大卖场”。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凸显的聚焦,他们才引起了顾客的注意。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他们也不是完美的,更不能算是成功的。微信面临的问题是:与自己的哥哥“QQ”到底如何区分,盈利模式又是什么?而京东商城所面临的问题是:扩张到图书和衣服等几乎所有产品上,你比当当、凡客诚品和阿里巴巴的优势在哪里?
冷静思考,他们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一个品牌的崛起在于“差异化聚焦”,而未来的死亡在于“贪婪的扩张”。
微信到底能活多久?京东商城到底能维持多长?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不戒“贪婪”之心,必将死路一条。
因此,笔者提醒我们的中国企业家,尤其提醒我们的民营企业,不要被那些看似“激情澎湃”、“豪气万丈”的言论所迷惑,而且一定要戒掉自己的“贪婪”之心,要想学习谁,就要虚心向格力学习,向华为学习,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专业品牌”或“行业专家”,千万不要学海尔,更不要学腾讯和京东商城。
天下企业,总是生于务实,死于贪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