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运营销回答网友问题

标签:
恩和巴图六感法则品牌入侵品牌战略品牌管理亚运会亚运营销财经 |
分类: 专业类 |
包老师,昨天是亚运开幕式,当日王老吉广告投放力度很大,加上亚运之星评选活动的开展,但体现在终端动销并没有加快,尤其是北方市场;请问包老师,这种亚运营销的品牌推广活动,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发现国际品牌并没有赞助参与;一般企业赞助目的是什么呢?比如可口可乐赞助世界杯,通过世界杯营销想要达到什么呢?通常的目的是什么呢?谢谢,希望听到您的高见,尤其是结合您品牌六感法则等品牌理论。
包.恩和巴图:
高见,谈不上。不过,我愿意回答您的问题。
亚运会仍然有它的营销价值
我认为,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盛事,亚运会仍然有它的价值。很多企业分别对待奥运会、世界杯和亚运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体育盛事的看法不同。所以,在亚运会上我们看不到一些品牌是正常的。不过,我们仍然看到一些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比如:伊利、中国移动以及三星等。其中,伊利和中国移动不仅热衷于奥运会,还热衷于世博会,现在仍然很注重亚运会,抓住一切机会传播自己。
作为体育盛事,亚运会在企业营销层面的意义,尤其面对中国市场和亚洲市场,应该不亚于奥运会和世界杯。都适合企业利用此事件来营销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在亚运会现场我们还能看到红牛饮料的原因。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亚运会除了亚洲,对其它地区可能没有什么影响力。
为什么不见奥运会TOP伙伴的身影?
的确,那些奥运会TOP合作伙伴,尤其,您所提出的可口可乐等大部分品牌都没有赞助亚运会。到底什么原因没有参与,要想了解真相,只能去问他们。要是问我,我也只是进行猜测。如果让我猜,我想可能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这一现象:
一是,观念因素。那些国际品牌会认为“我们已经是奥运会的TOP合作伙伴了,再去赞助亚运会,有失身份”;甚至可能还会认为“亚运会只对亚洲有影响,而我们是全球化的国际公司,非影响全球的活动,我们不赞助”。别看这些想法看上去很荒唐,但确实有可能存在。
二是,预算因素。他们没有参与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于他们的预算。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谁出钱?那些TOP赞助商的全球总部出钱。而亚运会等区域性赛事,要想赞助,谁出钱?当然是他们的亚洲总部。但不巧的是,有些品牌的亚洲总部可能很想出这笔钱,但由于预算有限、总部不支持等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
不过,那些国际品牌的“清高”和“退缩”,反而给我们本土品牌带来了商机,让我们这些成长中的品牌在更加“干净”的媒体环境里传播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亚运会现场以及媒体上频频看到“王老吉”、“361°”、“安踏”等品牌,并能够记住他们的原因所在。任何活动的商机是有限的,这些机会要是被那些本土品牌优先占领了,其它品牌想进来都没有机会了。
一个遗憾
亚运会的开幕式我也看了,而且作为营销人,我非常关注哪些品牌在抓住这个机会宣传自己。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不是可口可乐缺席,而是没有见到李宁的踪影。
我认为,李宁真应该利用亚运会把自己的“变革”告诉给国人,李宁“变革”后的全新形象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平台来展示。
我不知道李宁到底是怎么想的。耐克、阿迪达斯可以“小看”亚运会,但李宁应该参与进来。我一直希望李宁把自己打造成“国服”,也就是能够代表中国体育服饰的领导品牌。就像白酒领域的茅台,啤酒领域的青岛。然而,在20年前的第11届亚运会上频频亮相的李宁却在这届亚运会上表现平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虽然从第二天开始,在比赛过程中也偶尔看到李宁的曝光,但整体上明显感觉逊色于“361°”,甚至逊色于“安踏”。可惜!
企业赞助大型事件的目的何在?
说起这些大型活动对营销的意义,每个企业可能都有不同的解释。有些是通过赛事提醒消费者“别忘了我”,而有些企业可能通过赛事提高知名度、拓展市场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目的我们无从总结和归纳。但我认为无论什么品牌,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借势造势。我本人不太喜欢用“造势”这个词,但对于事件营销来说,用这个词可能更加贴切一些。
在2008年奥运会上,虽然有TOP伙伴们的狂轰滥炸,但没有一个品牌像李宁那样完美亮相。这里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北京奥运会之后,李宁无疑是这个事件营销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今年,李宁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他们把品牌LOGO都改了,这正需要一个类似这种事件来扩大影响力。作为体育用品品牌,作为主要销往国内市场和亚洲市场的品牌,李宁没有理由放弃亚运会。
品牌经营有套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同的事件对品牌的利用价值确实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目标消费群和品牌个性的吻合程度上。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到世界杯,我们就能看到百威啤酒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但看不到与它同样有盛誉的喜力啤酒。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喜力啤酒没钱赞助世界杯吗?
不是的。因为,他们的品牌个性不一样。百威啤酒更加强调体育精神,而喜力啤酒更加强调文艺精神。因此,在很多大型文艺盛事上,我们就不难看到喜力的身影。这一点科罗娜啤酒也比较相似。这是对的。
对于品牌经营而言,我们要抓住一个大型事件去营销自己固然重要,但这也不是盲目的,也要看你的品牌战略是什么,看你品牌推广的套路是什么。如果你是充满激情的、并与体育和情绪息息相关的品类(如:体育用品、啤酒、功能饮料等),就应该赞助类似亚运会、奥运会和世界杯等体育赛事,甚至还可以赞助“F1”等汽车拉力赛。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并且充满女性风韵的品类(如:首饰、化妆品、女装等),赞助体育活动可能就没有太大意义,还不如积极赞助一些类似“超女”、“亚洲小姐”等选秀节目。
因此,我们做品牌,不能盲目推广,一定要有鲜明的品牌战略,并按照战略所设定的套路发展你的传播策略,这样,你就可以把有限的费用花在刀刃上,赢得更大的市场效应。
关于“六感法则”
我希望,读我书的读者都能正确理解“六感法则”。六感法则是什么?它的使命何在?笔者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六感法则,归根结底是对消费动机的研究和探索,是企业给自己的品牌进行“定位”之后的传播策略。
一个品牌找到一个有效的定位,可以说营销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但另一半呢?笔者就用“六感法则”来完成这一半。也就是,围绕品牌定位以及品牌个性,充分挖掘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动机,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对你的“定位”掏腰包,乃至从骨子里认同你的“定位”。
我们很多品牌都不乏找到一个好的定位,但正因为对消费动机的研究不够而陷入“好产品没有市场”的尴尬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六感法则”。
六感法则,通过激发人们的六种体验感受(满足感、信任感、归属感、身份感、自豪感、新鲜感),从不同层面不断强化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理由,进而打造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重度消费、持续消费、承诺消费和推荐消费。
读过我“六感法则”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其中一个模型,叫“自豪感打造模型”。这个模型就谈到事件营销。通过事件营销来传达自己品牌的核心价值,以达到消费者追捧你品牌的目的。但是,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个境界,就是我在书里提到的事件营销要达到的目的:“肃然起敬”。什么意思?也就是,你开展这个事件营销活动后,你的消费者感到一种“肃然起敬”、“刮目相看”的感觉。这样才行。
如果你搞了半天事件营销,你的消费者都感觉不到“惊喜”,感觉不到消费你的产品而“自豪”,那可能意义不大了。也许,可口可乐等奥运会TOP伙伴们没有赞助亚运会的还有一个理由可能与这个有关。假如他们赞助了亚运会,相信同样会花很多钱,但结果他们的消费者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一种“惊喜”和“自豪”,那这笔钱就花得有些冤枉了。
不过,笔者也想提醒广大读者的是,不要僵化使用“六感法则”,很多营销活动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对于功成名就的国际品牌而言,亚运会也许不算什么;但对那些正在起步的品牌而言,亚运会可能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因此,与其说“六感法则”是一种营销工具,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营销思想。它告诉人们:要用“反向思维”思考问题,遇到营销问题先回到消费者身边,从消费者的不同体验出发,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动机配置你的营销活动。这就像武术界的经典思想: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从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步法和招式,而把所有可能的因素都汇聚在自己的意念之下,把人的体能推向极致。
好,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以上回答能够让你满意。谢谢您关注我的博客,并关注我的“六感法则”,希望您常来这里做客,并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顺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