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专业类 |
西方一位画家对人的思维过程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总结。他说,人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一般通过四个层次:知觉-逻辑-利益-道德。
知觉,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最初的认知,也是一种感性的认知,比如:你看到一个产品,第一感觉是什么?也许是包装漂亮,也许是高档,也许是外观奇特等等。知觉,帮助人们辨认一个事物的好坏,就像你看到一个包装精美的产品而感到“这个产品不错”。
逻辑,是人们通过知觉层面的认知后产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这种判断与知觉相比,具有一定的理性,它帮助人们辨认一个事物的对错。比如,你看到包装漂亮的产品,从而感到它不错,但你的逻辑思维会进一步确认这个产品到底好不好。也就是说,你会思考“它是哪个企业的产品?产品内在质量到底行不行?我为什么相信它?”等。
利益,则是人们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后产生的与他利益相关的思考。这就不仅仅是“对错”的概念了,而是“利害”的概念。也就是,人们考虑这个事物对我有什么好处或坏处。继续举上面的例子:你通过知觉和逻辑判断一个产品真的不错的时候,会怎么考虑呢?你会考虑“这个产品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有必要买它吗?买了,有什么好处?还有可能存在什么风险”,这就是对利益的思考。
道德,是人们思维过程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辨认一个事物的最深层次的思考。它帮助人们做出“大是大非”的选择,也就是帮助人们思考“我到底站在哪一边?”衡量标准是“善与恶”。我们还是继续举上面的例子:假设你通过知觉、逻辑和利益三个环节的思考,最终花钱买了某个产品后,你会慢慢体会这个产品背后的企业精神、品牌承诺(定位)、品牌个性等东西。如果你觉得他们的文化和个性符合你的价值观,你就会变成他们的忠诚消费者,如果不符合则他们的产品再好,你也会考虑更换品牌。
这就是那位画家所分析的人的思维过程,我只是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而添加了一些大家容易理解的案例而已。
其实,类似的心理研究在西方非常之多,也对人们进一步了解自己、掌握客观规律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位画家的研究结果,对我们从事营销的人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也就是,我们做营销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人的这种惯性思维,在思维的不同环节设计你的营销活动。
比如,“知觉”是人们思考问题的第一关,如果这个关过不去,你就难以获得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很多企业特别注重把产品的包装、海报、选传单等媒介物做得那么精美;而且很多企业对品牌视觉系统重新规划和设计。这是有道理的。
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做营销的时候,总是忽略这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思维环节遭遇消费者的拒绝。比如:没有以消费者所喜欢的方式跟他们沟通、没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消费者他们选择你产品是对的、也没有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关心过他们的利益等等。这都是我们的营销以失败而告终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认同“知觉-逻辑-利益-道德”的思维模式,就要在每个思维环节必须设计好你的营销活动(当然包括产品),而且要保证你所设计的所有营销活动要有一定的统一性,不仅在单个环节说服消费者,而且在所有环节让他们感觉到一种统一的思想和个性。这是什么?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品牌战略”问题。
那么,具体应用这种模式的时候,到底怎么应用呢?笔者认为,正好跟消费者的思维模式倒着做。也就是,消费者是以“知觉-逻辑-利益-道德”的顺序来思考问题的,那么我们的战略恰恰要反着做,即:“道德(长期的品牌承诺与定位)-利益(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具体好处)-逻辑(值得信赖的品牌传播活动)-知觉(具有感染力的创意表现)”。你只有这么做,才能把那些凌乱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战略;否则,你会很容易在营销的“黑森林”中迷路,轻则浪费资源、徒劳无功,重则失去方向、一败涂地。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这个话题我就不再展开了,剩下的思考就叫给大家吧,希望大家踊跃发表意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