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朋友”也有生命周期?

(2006-11-15 17:43:45)
分类: 生活类

我们做营销的人都知道,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且在不同的品类上,其长短都不同。然而,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朋友”关系有没有生命周期呢?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我高中的一个好朋友,在一个小县城里当中学老师。前些日子,我历经周折找到他的电话号码,给他打了个电话。我还试图让他猜出我是谁?但由于多年没见,他始终没有猜出我是谁。后来,我自报姓名后却聊了很多,彼此了解这10多年的经历和体会。然而,当我们聊完,挂上电话后,他却给我发来了一条短信,让感觉到震惊。短信内容大概是“谢谢,12年的风风雨雨,您还是那样重情,祝您合家欢乐,往后经常联系吧”。

在高中时不分你我的好朋友,发来这样一条短信,确实在我的预料之外,因为其中有两点让我感到意外:一是用尊称“您”;一是“您还是那样重情”。难道,我不应该这样吗?好朋友为什么就不能彼此重情呢?

不过,想想也不奇怪。从上小学到现在,已经有27年过去了,回首这并不长的“岁月长河”,其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断交了多少老朋友,又结交了多少新朋友,真是数不胜数。

有人说,朋友的“朋”字,为什么由两个“月”字组成?是因为,朋友只要不联系两个月,就基本不是朋友了。所以,人们进而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只有亲情是最宝贵的,友情,乃至爱情,都是虚假的,它的生命周期无非就是两个月。

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上的很多典故来说明,朋友其实是靠不住的。他们认为,朋友是什么?就是两个人没有利害冲突时才能维持的脆弱的情感。一旦有一点点利害冲突,这种情感就会一吹而散,甚至一对好朋友便成为敌人。在蒙古族历史上,成吉思汗和扎木哈的悲剧就是证明。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和扎木哈是三次结拜为兄弟的好朋友。但由于权力的争夺而变成天敌。当时,扎木哈不仅离开成吉思汗,并多次偷袭成吉思汗,还到各个部落散发谣言,败坏成吉思汗的名誉,鼓动各个部落造反并要消灭成吉思汗。然而最后,扎木哈的企图未能得成,反而被成吉思汗活捉。当时的成吉思汗,非常矛盾,到底要包容他,还是要处决他?经历了极为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决定杀死扎木哈。

哎,古今中外,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确实让人对“朋友”二字产生一定的质疑。

回首自己的往事,虽然没有太大的成就,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周围人的帮助,事到如今我也逐渐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营销界专业人士。于是,不少素不相识的人都愿意和我交朋友,MSN、邮件、电话等“骚扰”整天不断。甚至多年没有联系的“老朋友”也“旧情复燃”找上门来。那么,这个时候,我到底接纳他们?还是要保留一道“防线”?也是让我感到矛盾。因为,我一直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你找他做朋友,或他找你做朋友,其实都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这是一个理性的想法,也是这么多年研究营销而导致的思维“后遗症”。但我的感性又不能接受自己得出的这个结论,总觉得:朋友之间的情感应该不受任何利益的“诱导”和“污染”。所以就陷入“困境”。

其实,我们每个人要想知道你身边到底有多少“好朋友”,或者你那么多“好朋友”里,到底谁把当作真正的朋友,最简单的衡量标准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谁伸出他援助之手。那只手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不管是那一只,都是“朋友”的衡量标准。

前年年底,我第一部专著《中国营销50》出版时,我很激动,一口气列了100多朋友名单,并一个一个的给他们邮寄书。但是,当我生病,甚至买房子的时候,真正伸出手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却不超过10个人。尤其,平时离你很近的那些“朋友们”这个时候一个个都离得远远的。这多少也让我感到一种失落。原因有两个:一是我看到了人性的虚伪;一是看到了我的魅力不够。

这就引发我两个问题:一、我们每个人到底深交朋友,还是广交朋友?;二、“朋友”的生命周期到底有多长,如何拉长其生命周期?

第一个问题里的“深交”和“广交”看似没有矛盾,但实际上还是有矛盾的,因为我们知道“资源有限”,这个“资源”可以包括时间、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学识、财富等等。所以,强调广度,深度就受到影响;强调深度,广度就受限。有一次,叶茂中给我打电话,请我到他公司做客,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也很感慨:我的酒肉朋友太多了……

第二个问题,是我最敏感而关心的问题。有些朋友也许跟你一生相伴,而有些朋友却“逢场作戏”;有些朋友和你风雨同舟,而有些朋友却“落井下石”;有些朋友是童年的伴侣,而有些朋友是事业的助力;有些朋友会非常包容你,而有些朋友却只会包容自己。所以,真的难以辨认“朋友”二字的生命周期到底如何判断。

然而,通过一系列的经历和思考,我还是坚信那句经典语句: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渡过的,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成大器。

再说,我虽然不信任何宗教,但我还是要承认,受很多佛教思想。佛教提倡,人要懂得付出。只有你付出了,而且不图任何回报的时候,你周围的人才能认同你,你才能赢得朋友的“心”。

有人交朋友,看对方的社会地位或财富,或者至少看对方的学识。其实,我也不否认有这种倾向。但我更加注重朋友的“心”,只要他的价值观跟我雷同,或者“这个人并不坏”,不管他是谁,我都愿意交朋友,而且愿意为他付出。很多职业经理人,离开一家企业以后,就没影了,跟原前的老部下、老领导从来都不来往。但我到目前已经离开了三家公司,但跟我的老部下、老领导一直保持一种朋友关系。那么,我不在那个位置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还愿意和我做朋友呢?我想,也许他们看到了我的一点点“付出”吧。当然,也不否认个别部下和领导离开后就不认识我了,我也不会因此而苦恼,更不会责怪他们。因为,有可能我付出得还不够,也有可能我看错人了。

前些天,我妹妹跟我聊起“朋友”的时候,我跟她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在你心里没有真心想帮助的朋友,那就当你遇到困难时也没有人会帮助你。”其实,这就是我对“朋友”的核心理解――付出。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要企图跟他要什么,而要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也许在哪一天你用天平来衡量的时候,你“亏”了很多,但只要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一定要这么做。否则,我们怎么可能交到朋友呢?你的朋友,如果有点人性的话,他迟早会体会到你的真心,也迟早会“涌泉相报”的。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有句经典理念“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从原理上也是强调一种“付出”概念。

所以,也许真的“朋友”之情很脆弱,也许真的“朋友”关系有生命周期,但如何维护这脆弱的情感?如何拉长其生命周期?甚至又如何让它变为永恒?目前我所得到的唯一答案只有5个字:真诚的付出!

 

 

包.恩和巴图其它“生活类”博文链接:

 

纪念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800周年

机会,需要你行动起来

以生存的名义

做乙方,挺好的

为什么工作是给自己干的

生日,生命,生存之道

懂得放弃的人往往得到的更多

衷心感谢“折磨”过我的人

永不舍本逐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