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猖会》主旨分析

(2007-04-02 16:09:35)
标签:

教后感

分类: 我教我感
    今天讲到第四册选修第一单元第一课,是鲁迅先生的《五猖会》,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先写的是儿时对赛会的总体印象,总是热切地欺盼,欺盼这一次的赛会会比上一次来得热烈点,可是总是事与愿违,“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只有吹得吡吡的“吹嘟嘟”记忆深刻。这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的。
    然后作者宕开一笔,写到书中的印象,《陶庵梦忆》中写到明代的赛会盛况,作者感叹道:“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这应该不是闲笔,感叹赛会的衰落,表达一种惋惜之情,暗含有什么深层的思考没有?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四段,写自己记得有一回,所见的赛会的大致情况,有不太繁琐的过程,作者分析自己的心理,那时觉得这些都是光荣的事业,今天看起来,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吧。不过,惋惜的是“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这中间有一句话不容忽略,“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这难道不是赛会这种民间通俗文化衰落乃至消亡的原因所在吗?它虽然为天真纯洁的儿童们所欢迎神往,可不为读书的士人们所接受,正是再有生命力也会衰落的民间文化不再繁盛的原因呀。或许你会觉得这种分析还有点牵强,再往下来看。
    底下的内容比较集中了,写的是自己一次看五猖会的经历了。先是事前准备出发时的极度兴奋,笑着跳着,可,从工人们的脸色可以看出蹊跷,原来是父亲在身后了。慢慢说出的“去拿你的书来”,落地有声,严肃得让作者“忐忑”,接下来是一盆冷水,要强记枯燥的内容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自己的读书声也像“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在众人的等待中,终于完成了任务,一行人都兴高彩烈,可是本该高兴时,作者却硬是“没有什么大意思”了。这里,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自己所看的五猖会的热闹,倒腾出笔墨来重点写自己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对称为儒家经典读物的《鉴略》表现出充足的厌倦与唾弃,对那种迫于无奈的死记充满痛恨。可这正是那些不肯看五猖会的士人们所追求的正统文化呀,却为天真无邪的儿童所唾弃。这与前文的内容没有关系吗?
    两相比较,我觉得本文不是单单在追忆童年所见的五猖会了,而是在反思两种文化,一是为天真纯洁少年所欢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间文化五猖会;一个是为天真纯洁少年所唾弃的枯燥无味的正统文化经典。这正是作者少年受教育有环境,饱含的正是作者的爱憎。
    如此解读,能读得通吗?你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