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刍议

(2013-10-13 21:54:12)
标签:

转载

分类: 红学圈文摘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刍议

李宝山

1927年,“新红学派”创始人胡適先生偶然购得一部题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红楼梦》早期稿本的过录本。因该本第一回楔子中有一句通行印本上不曾见过的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遂被称为甲戌本。

其实,我们都知道,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除甲戌本外的十二种脂评本[①]以及程高本上,都没有这句话。因此,笔者特别留意这个甲戌本独有的句子,并对它做了一番探索。笔者愚见,对于这句话,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这句话的来历

为什么甲戌本上会多出这句话来?笔者的回答是:“甲戌本的底本是脂砚斋自抄自藏本,所以他[②]写下这句话作为标识。”那么,理由安在?

先说说内证。这句话中有四个字很重要,那就是“抄阅再评”——不过,很少有学者留意这四个字传达出来的丰富信息。这四个字包括了三个动作,即“抄”“阅”“评”。懂点儿语法的人都知道,其实“抄”字是修饰“阅”字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语素,而是在说明“阅”的方式是“抄”。当然,脂砚斋在“抄阅”的同时还在进行“评”。既然在“抄”,那就一定有一个底本供脂砚斋来“抄”。这个底本,自然是曹雪芹的手稿,姑且把它命名为“曹甲本”。脂砚斋得到“曹甲本”后,用“抄”的方式“阅”并进行“评”。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出现两本《石头记》:一是曹雪芹的手稿“曹甲本”;二是脂砚斋“抄”出来的本子,姑且命名为“脂甲本”。明明可以直接在“曹甲本”上进行“阅”“评”,为什么脂砚斋要多此一举,费时费力地抄出个“脂甲本”来?答案很简单,“曹甲本”最终还要还给曹雪芹进行修订,不会归脂砚斋所有,所以脂砚斋借“阅”“评”的机会,抄出了一个“脂甲本”来供自己日后翻阅品味。“脂甲本”的传本就是现在的甲戌本——这个问题后面会进行论述。

所以,“抄阅再评”这四个字就告诉了我们,现存的甲戌本的底本,是脂砚斋的自抄自藏本——脂甲本。脂砚斋在脂甲本上多写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样的话,也在情理之中。至于曹甲本,“阅”“评”完后归还给曹雪芹进行修订,然后传世,基于种种因缘,最终形成了己卯、庚辰等多种版本。而脂甲本因为是脂砚斋自藏私物,所以并未进入曹雪芹的修订环节,脂砚斋大概也未打算将这个本子传世。或许一直到脂砚斋死后多少年,这个本子才被某个《红楼梦》爱好者发现,继而传抄了下去。所以,甲戌本保留了包括我们现在讨论的这句话在内的许多特殊版本现象。

再说说外证。甲戌本共残存四册,每册的开头一页都写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书名,每一页的中缝都写有“脂砚斋”三个字。很显然,这是脂砚斋自己的藏书标识。结合这几个特征,就很容易理解甲戌本上为什么会多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话了。

 

  “曹甲本”与“脂甲本”

在上一节的叙述中,笔者提到了两个新概念,即“曹甲本”和“脂甲本”。只有这样细分一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甲戌本的版本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版本的渊源。

曹甲本在甲戌年是一个完整的本子。也就是说,至少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曹雪芹就完成了这部惊世之作的初稿。否则,脂砚斋拿什么来“抄阅”呢?而脂砚斋的阅评工作,却未必在甲戌年就完成了——这意味着脂甲本的成型时间可能不在甲戌年,也就是可能会晚于甲戌年。前文已经说过,现存甲戌本是脂甲本的“后裔”,因此,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甲戌本的底本未必成型于甲戌年,而完全有可能晚于甲戌年。这个结论有别于红学界一贯的笼统说法:甲戌本的甲戌年,指的是其底本的成型年代。这样笼统的叙述,是极不科学的。其实真正的情况是,甲戌年一定有了成型的曹甲本,却未必有成型的脂甲本——而脂甲本才是现存甲戌本的底本。

而且,细分一下曹甲本和脂甲本,并认识到脂甲本是脂砚斋自藏私物,那么,很多版本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为什么单单甲戌本多出了一篇《凡例》?为什么单单甲戌本第一回多出了四百余字的异文?为什么甲戌本残存十六回的脂批,数量竟然比存稿八十回的戚序本的脂批还要多?[③]

曹甲本在脂砚斋甲戌“阅”“评”之后,又回到了曹雪芹手中,进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或删节,或遗失,最后就缺少了《凡例》和第一回四百多字的正文,同时也删了一些“曝光率”太大的脂批。而脂甲本一直由脂砚斋自己私藏,所以一直保留着曹甲本在甲戌年被“阅”“评”后的面貌,也就是依旧保留着《凡例》、第一回四百余字正文和当时的所有脂批。另外,脂砚斋甲戌“阅”“评”结束将曹甲本归还给曹雪芹后,他自己则可以时常拿出脂甲本来翻阅,偶有感触,不免又加上几句批语——这也是现存甲戌本脂批数量惊人的重要原因。

 

  “再评”是几评

对甲戌本深有研究的邓遂夫先生认为:“我所理解的甲戌‘再评’,应该是‘三评’……再依楔子所叙书名演变的顺序来看,便该是《红楼梦》初评,《金陵十二钗》二评,甲戌本《石头记》三评,己卯本正好是四评。”[④]笔者觉得,邓遂夫先生此论有待商榷。

首先,“再评”若要理解为“三评”,“再”字则不能解释成常见的“第二次”这种意义,而只能解释为“再一次”。但王力等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四版)明确指出,“再”在古代不可以理解为“再一次”。所以,邓先生的观点,从字面解释上就讲不通。

其次,邓先生在排序的过程中,把《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石头记》三个书名都算上了,却偏偏不算同样是《石头记》重要别名的《风月宝鉴》。楔子中不仅有《风月宝鉴》,还有《情僧录》,是不是也该算入其中?而且,《石头记》才是这部伟著的本名,即最初的书名——这个问题下节会详细论述——由此可见,邓先生的排序也是靠不住的。

那么,“再评”究竟是几评呢?周汝昌先生认为:“再评者,真实情况是指第二次抄录评阅。”[⑤]笔者觉得,周先生的这个论点是接近事实的。前面已经说过,“再”字不能理解为“再一次”,所以它在这里只能是“第二次”的意思。而且,红学界也已基本达成共识,几乎不可能有比甲戌本更早的《红楼梦》版本——因此,甲戌再评为第二次评阅,已经触碰到最高评阅次数的底线了。

 

  《石头记》书名

由甲戌本上独有的这句话可知,在脂砚斋甲戌“阅”“评”时,脂甲本和曹甲本都用的是《石头记》这个书名。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仍用”的“仍”字,这说明《石头记》这个书名以前就用过,那么,它的出现,一定在甲戌年之前了。

楔子中,在石头向空空道人推销完自己的故事后,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这是全书正文中第一次出现书名,书名旁还有一句批语:“本名。”由此可见,《石头记》是该书的最初书名,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至于其他书名的出现,笔者猜想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曹雪芹在最初写稿时,将书名定为《石头记》,写书的这十年中[⑥],自己的亲友曾多次为他这小说的书名提出意见,于是就有了“(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样的描述。直到甲戌年脂砚斋“抄阅再评”,才“仍用《石头记》”。

顺便提一下周汝昌先生的一个观点:“曹雪芹的书最后定名应该是用《石头记》。这个‘记’就还原到那个‘志’,是一种记录,是铭记在心、念念不忘的意思……由于忘记了那是一种‘志’,一种‘记’,你就会受到‘梦’字的巨大影响。于是乎,什么色空观念呀,什么万境归空呀,什么‘石归山下无灵气’呀,都不是曹雪芹此部大书的本质。”[⑦]于我心戚戚焉!周先生的观点精彩地阐释出了《石头记》书名的内涵——即自传的本质,实在是金玉之言。

 

本文对关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话的几个问题的论述,大致如上。囿于见识水平,笔者的论述不免又不严谨甚至错讹之处,还望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2013-10-12

                                                  于绵阳师范学院



[]本文未将程甲本纳入脂评本范围,但将去年发现的庚寅本纳入其中。故本文所指的十二种脂评本为:己卯、庚辰、蒙府、戚序、戚宁、列藏、舒序、梦稿、甲辰、郑藏、卞藏、庚寅本。

[]此处用“他”字,并不表明笔者认为脂砚斋是男性,而是不愿在文中涉及脂砚斋的性别。为避免误会,特此说明。

[]甲戌本十六回共有1600余条脂批,戚序本八十回共有1200余条脂批。由此可见,甲戌本十六回的脂批数量,大约是戚序本八十回脂批数量的133%。

[]邓遂夫:《走出象牙之塔——<</SPAN>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导论》,见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99月第7版,第65页注释

[]周汝昌:《红楼新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月第1版,第42页。

[]周汝昌:《红楼新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月第1版,第42页。

[]周汝昌:《寿芹心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4月第1版,第157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