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糁儿粥如皋长寿之乡妈妈家乡的味道 |
分类: 感悟当下 |
我的家乡江苏如皋,几乎人人都喝糁(方言che三声)儿粥。
糁儿粥一般指玉米粥,其他也有大麦糁儿粥和元麦糁儿粥。
糁儿粥的加工工艺说来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以玉米糁儿粥为例,其他类同。一锅水烧开,用瓢挖上适量的玉米粉,揭开锅盖,右手持勺,左手握瓢,首先把勺子放入锅里没至水面,随后带出一勺开水向上扬起,形成一道水瀑,如此反复,于此同时,左手之瓢微微倾斜,至玉米粉可以恰好下泻程度,轻轻抖动手腕部位,使得玉米粉均匀呈瀑布状落下,且需要落在右手执勺扬起的水瀑中上端,确保粉的瀑布和水的瀑布合二为一,合流泻入锅内。以上动作,我们谓之“扬糁儿”。知易行难,这套动作好比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没有一段时间的苦练是绝对不行的。往往是顾得了左手顾不了右手,或者顾得了右手顾不了左手,左支右拙,忙中出错,尤其在热气腾腾的灶台之上,超过一百度的水蒸气笼罩之下,对了,补充一句,整个过程灶火不能熄灭,需要保持滚水沸腾状态。于是难免越急越乱,越乱越急,最后玉米粉得不到均匀搅拌,形成一个个疙瘩,疙瘩外层熟了,里面夹生,依然呈现粉状,不能食用。
上述方法难度太高,于是有人创造了更加简便的招数,左手依然不变,右手只需要手执勺子不停地在开水锅里来回轻轻鼓捣,频率和左手一致(其实,不一致更难),右手注意粉瀑的落点确保在勺子鼓捣激起的水面浪花中心地带即可,否则落在勺子柄上造成浪费,或者落在其他水域,得不到及时地充分地搅拌,很容易结块,形成夹生疙瘩。
扬糁儿只是成功道路的一半,接下来需要小火慢炖,慢慢煎熬,直至玉米粉和开水完美结合,糯糯的,方达最佳境界。不过,困难时期因为节约,玉米粉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聊胜于无,不过总比喝水好多了。更加窘迫的时候,我们也确实只能差不多喝水的,水里放几块山芋(红薯),有时候还经常是被冻坏的有黑斑带苦味的,煮熟了,那就是一家人一顿的口粮了,我们叫做“山芋茶”。
玉米糁儿粥的稀稠程度,基本和家庭经济状况正正比,越困难自然就越稀,一碗端上来,有时候稀得可以照得见人影。在我非常年幼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有一回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小把白米,怕直接放到锅里太过分散,难觅踪影,就用纱布裹了,这样可以颗粒无遗,确保了瘦弱的我的营养供应,终生不能忘记。(详情参见鄙人博文《当年贫苦》)
当年因为贫苦不得已而食用的糁儿粥,如今已经成了家乡作为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定的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的一张名片,四处宣传。如皋户籍人口约142万,截至2021年1月1日,全市百岁老人达525位,其中105岁以上达16位(以上数据来自网络)。如皋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经济发达地区,并非传统长寿之乡所在的深山老林,周边工业经济发达城市林立: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泰州…,得有长寿之乡美名,或许确有糁儿粥尤其玉米糁儿粥的一份功效吧。玉米性平味甘,归胃经和大肠经,有止血、利尿、利胆、降压的作用,对小便不通、膀胱结石、肝炎、黄疸、胃炎、鼻炎、胆囊炎、高血压等病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所以一定程度说明长期食用玉米糁儿粥,具有良好的滋补身体和延年益寿的功效。难怪如皋民谣说:“糁儿粥,米打底,吃了能活九十几”。
每次回家,妈妈问我早饭最想吃什么,我都毫不迟疑地告诉妈妈:“糁儿粥”,于是妈妈一如既往早起,于我睡梦之中,早把糁儿粥煮好,等我起来,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盛上一碗,哪管它什么饮不出声,嗖嗖嗖地急忙喝上几口,如果再搭上几根如皋萝卜干,那真是快意恩仇,满满的家乡味道,滋润在游子心头。
关联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