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寺

标签:
惠山寺惠山无锡江南锡惠公园 |
分类: 周边庙观 |
惠山寺坐落惠山脚下,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称历山、华山、西神山,其山形犹如九龙腾跃,故又名九龙山。惠山寺与佛的因缘最早要追溯到晋朝,相传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无锡秀丽的西神山麓驻锡传道,从此就有了惠山之名。寺建于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梁大同三年(537年),建大同殿,易名为法云禅院。唐宋间,又改名为昌师院、普利院、旌忠荐福功德禅院等。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惠山因佛而繁荣。从唐朝会昌至清朝同治的千余年间,惠山寺五次遭劫,五次重建。清朝乾隆皇帝曾到惠山寺礼佛并留下大量诗篇。1863年李鸿章在惠山寺废墟上建昭忠祠。惠山寺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历无锡十大丛林之首。
现在惠山寺保存完整的古华山门、云起楼、唐代听松石床、唐宋经幢、香花桥、宋代金莲桥、金莲池、明代古银杏、清代御碑等珍贵文物以及近年修复建造的大雄宝殿、惠山寺钟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听松石床”原是两棵六朝古松下的一块天然大石,长20米,阔0.87米,高0.56米,呈褐色,表面平坦,一侧翘起若枕,宛如卧榻,供游人坐卧,静听松涛。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族叔)为此石用篆体写了“听松”两字,“听松石床”便由此得名。民间传说,听松石床,又名“偃人石”,人不论高矮,偃卧到石上,石床会随人的高矮而伸长缩短,总是变得和睡着的人一样长。后来有个孕妇睡在石上,既有大人,又有胎儿,石床无所适从,难施仙术,从此失效了。传说金兀术被岳飞打得大败而逃,误以为这里可以听“宋”,便躺在石床上暂憩,忽然风声飒飒,松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金兀术以为岳家军追到,惊恐万分,滚下石床逃命去了。由于用力过猛,石床边上竟被他揿出一个手掌印,抓了几条指甲痕。解放前,无锡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曾在此谱下《听松》乐曲,旋律明朗,音调雄健,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惠山寺坐落在名胜之地,声誉早已随着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满天下。它早在唐宋之时,就香火不绝,盛极一时。寺院范围包括整个愚公谷和寄畅园,僧舍就有一千零四十八间之多。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