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雄行-旗后炮台

(2019-11-23 22:27:29)
标签:

台湾

高雄

炮台

旗后

日寇

分类: 国内其他


旗后炮台位于台湾省高雄市旗津区之旗后山上,旗后山为扼守高雄港进出的咽喉旗后炮台,1875年(清光绪元年)建成,与对岸西子湾的雄镇北门相对峙。

同治年间,沈葆桢在此建置新式西洋炮台,刘铭传续购进英制大炮加强火力,于甲午战争时击退日舰,日据时代,大炮被拆走,只剩炮台。墙面有蝙蝠刻纹,厚墙内侧为兵房,整个旗后炮台可约略分为三区:北区是操练场,中区为指挥区, 南区兵房。兵房上方有炮座四座,主要建材为铁、水泥及红砖,砖墙采用字砌法,中区台阶有花纹,且每阶砖砌方式皆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1985年台湾省内政部公告为二级古迹。

康熙二十二年),及拨调水师把总一员,兵一百名驻扎打狗仔旗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凤山县志》载,旗后汛有炮台一大座,安中国式大炮六门,1840年(道光廿二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且于旗后筑炮台一座以为防备。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军入侵琅峤(恒春)直攻石门牡丹社,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加强海防,乃先后派准军统领唐定奎、副将王福禄,督造旗后(威震天南)、港口(雄镇北门)等二处炮台,构成中、低射程火炮威力,以共扼打狗港。旗后炮台因聘英国工程师设计,虽属西式炮台,兵房位于北区,指挥所位于中区,南区则设有大炮四座,但旗后炮台之入口却非常中国式──八字门,以及两边门墙上以砖砌成样式不同的字,实深具建筑特色。

1894年(光绪二十年),旗后炮台配有四门英制八吋阿姆斯壮后膛炮。1895年乙未战争守军刘永福义子刘成良所辖之黑旗军与日舰发生激烈炮战,日舰吉野号于登陆前炮击,击毁炮台门楣威震天南之前二字。双方战至傍晚,日军突破防线登陆成功,旗后炮台守军弃守,由人在大坪炮台的刘成良率队退往台南,日军进而占领打狗港。台湾日据时期,旗后炮台之大炮被拆走、熔毁。台湾光复后,中华民国政府于旗后灯塔及旗后炮台之间另筑碉堡。

现炮台经高雄市政府修复,门额字体依据古照片恢复天南二字,以存历史之真。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高雄行-旗后炮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