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鞍山采石矶

(2019-04-16 23:04:19)
标签:

采石矶

李白

长江

马鞍山

杜甫

分类: 周边山水

 

    马鞍山采石矶是今年单位旅游目的地之一,闻听这个选项豪不犹豫选择了它,虽然本部门其他所有同事都和我意见相左,但我对其情有独钟。主要缘于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同时,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三种多见诸民间传说,相传李白最后酒醉在采石矶赴水捉月而淹死。

 

    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望天门山》即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两岸,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距离采石矶不过二十公里。

 

    导游给我们预留了两个半小时游览,为了游览更多景点,和大部队一起倾听了导游对于太白楼的介绍之后,立刻离开众人,单独行动,快步登山,依据网上和景区指示提示,逐个游览。返程之后又一次进入太白楼,独享一人游览的清趣。

 

    中国共有四处太白楼:马鞍山太白楼、歙县太白楼、济宁太白楼、江油青莲镇李白故居太白楼。马鞍山太白楼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造,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太白楼东侧是系一片公园,亭台楼阁,鲜花绿水,春机盎然,园内北可遥望翠螺山顶三台阁。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广济寺仅剩的建筑,本以为一定前后几进,左右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俱全,不想仅仅一栋建筑而已,寺内供观音菩萨像。殿前提示“严禁携带犬只进入”,殿内东侧厢房地上一只黑狗,看到我的进入不停狂吠。回来上网得知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非常遗憾,竟然错过了这一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向上向西一片山中平地,一座亭子唤作蛾眉亭,因此处“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婉婉如娥眉”故名。亭始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历史,历朝都有修葺,民国23年重建,1987年复修,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虽然不懂书法和历史,但我全部拍摄了下来。亭前左前方临江之处,一块平坦巨石为联璧台,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民间传说李白从这里跳江捉月,不幸溺水而亡,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

 

    继续向前,来到长江边的三元洞。传说湖南三位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一般“ 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三元洞由此得名。三元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建筑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望江佛和石矶娘娘等,石矶娘娘即刘备夫人孙尚香。

 

    令我意外的是,路标指示牌显示,继续向前就是李白衣冠冢的位置,似乎全国仅此一处,于是拾级而上,不一会儿就在半山腰的一个僻静之处发现了墓冢所在,衣冠冢原位于采石镇神霄宫内,1972年移建于此,冢基青石垒砌,基高一人多高,直径四五米,形体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圈围,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冢前立一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系书法家林散之(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手书。诗仙衣冠冢前恭恭敬敬三叩首,离开继续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进:三台阁。

 

    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共计128级台阶,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登临三台阁,眺望大江奔流,脑海中不由自主浮现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长江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唐代:李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代:李之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

 

    古往今来描述长江的诗句远不止以上所列,几达百千万首。因为李白的一首《过敬亭山》,敬亭山从此被后人称之为诗山;因为历代文人墨客的着力点染,长江成为了一条诗歌之江,滚滚东逝的每一朵浪花仿佛都是一句句精妙的诗句,这一方面即便是同为母亲河之黄河也不能与之比肩,个中缘由恐怕正如余秋雨所云“中华文明在本性上是大河文明,而黄河与长江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如果说,中华文明的早期思考和丰功伟绩是在黄河岸边完成,那么,它的诗化风范则更多地托赖于长江。”长江岸边,春风佛面,身为中华儿女,能不心怀感激,感激她的哺育之恩?

 

关联博文:

滕王阁》 《醉翁亭》《踏寻李白足迹:敬亭山》《踏寻李白足迹:谢朓楼》《踏寻李白足迹:桃花潭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李白跳江捉月处


马鞍山采石矶
李白跳江捉月处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马鞍山采石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