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帝陵的真实性,我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虽然近期国内媒体对其宣传颇多,但是自己愣是不能提起很高的兴趣,我喜欢真正的东西,尤其真正古老的东西,这不代表我是多么高尚或是多么正直,同时也并非自己天性使然,清醒地记得黄金时代(王小波语)的我绝对没有如此鲜明的审美观点,估计可能还是年岁越长越来越喜欢怀旧的缘故吧。
我喜欢真正的东西,因此极其讨厌那些一窝蜂新造的“古”迹,尤以“古”镇为最,倘系自然灾害或是战争毁坏之后的重建,倒也无可厚非万不得已,极为可悲的是因为某一时期某一权威认知取向导致运动横生,有意损坏了诸多历史遗迹,如今风向转变,于是一个个趋炎而上,处处“古”风扑面,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诚然,百年之后(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百年以上可以获得文物称号),这些“古”迹将名正言顺地成为古迹,不亦为一件益事。祖国大地世界各地留存下来的很多历史盛迹,也大多经历了数次的摧毁和重建,中国四大名楼莫不如是,其中滕王阁重修次数竟有29次之多,日本金阁寺名声显赫,同样也受到过摧毁,现在人们看到的不过是1955年重建之物而已。反言之,如果没有后人的不懈重建,或许很多历史遗迹真的永远淹没无闻了,成为人类文明历史永远的遗憾。如此想来,心下倒也释然。
古代帝王之墓称为陵,历史上有名的陵墓有:秦始皇陵、茂陵(汉武帝)、昭陵(唐太宗)、乾陵(唐高宗、武则天)、明孝陵(朱元璋)、清东西陵、中山陵(孙中山)等。这里有一个插曲,民国总统袁世凯曾经称帝83天,去世后关于其陵墓的称呼有过争执,很多人反对使用“陵”,于是后来称为“袁林”,林陵同音。其实林在中国历史上仅为圣人使用,而且也只要两位:孔林(文圣人孔子)和关林(武圣人关羽),后来高僧也有使用,比如少林寺塔林。士大夫称为墓,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锡即有泰伯墓、三国名将凌统墓、宋朝文人尤袤和秦观墓、明朝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和顾宪成墓、清代名臣薛福成和徐寿墓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寻常百姓只能称之为坟。
黄帝陵景区分为两个大的部分,轩辕庙和黄帝陵。黄帝,三皇五帝之一,所谓炎黄子孙之“黄”是也,中华民族的祖先,复姓公孙,名轩辕。轩辕庙的建筑为历代所建,不一而足。其他知名之处有传说为黄帝和汉武帝手植柏树,分别有近五千年和两千多年的寿命。整个景区据介绍有柏树8万余棵,千年以上3万余株。如今每年两次大的祭祀典礼(清明国家公祭和重阳节民间祭祀)和近代名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连战…)参拜之后,也大多会继续种植柏树以为纪念,因此今后的规模将越来越壮大,象征我们中华儿女生生不息,越发繁衍昌盛。
黄帝陵墓距离轩辕庙有电瓶车三五分钟的路程,需要向山上行走。至于陵寝之内葬有黄帝真身还是仅仅衣冠冢其实已经并不重要(这是考古学家的研究范畴)。世界上有些民族甚至连同他们的祖系何人尚自不能明确。我们不仅明确知悉自己的祖先而且可以有这样一个处所可以祭奠我们的始祖,该是何等的幸运?!设想当今世界尚有很多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的为了立身之地抗争世界舞台,有的为了抵御外辱奋起自卫。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虽然依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家莫不对未来充满信心,干劲满满。
2018年4月29日14时50分,伫立黄帝陵前,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深切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有根可寻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里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凝聚力之所在,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令人自豪的民族,是最不可战胜的民族之一,无论南国疆土还是北方雪原,无论东部海域还是西部边陲,无论香港澳门还是宝岛台湾,无论美洲欧洲还是非洲大洋洲,天下所有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一家亲,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