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的手擀面

(2017-05-15 22:01:54)
标签:

母爱

妈妈

手擀面

亲情

思念

分类: 往事悠悠

和农村的绝大多数人家一样,妈妈是家里烧饭做菜的主力军,虽然水平未臻一流,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我们从不挑剔。

妈妈是家中的劳动主力之一,几乎整日里忙碌于田间地头,半天农活下来,总是累得腰酸腿痛(妈妈的腰不很好),头昏脑涨(妈妈有头痛病症),饶是如此,妈妈总是习惯性问我们:“今天想吃什么?”方便快捷的手擀面往往成为大家的首选。

于是,妈妈捊起袖子,抄上一瓢面粉开始和面擀面切面。和面的关键在于水和面粉比例的精准把握,同时,做到和面完毕手上基本不沾面粉,妈妈常常忙得手上脸上甚至头发上都是。和好的面团,外层涂抹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盖好放置一会儿。

我和弟弟妹妹仨常常围拢在一旁观摩“学习”,趁机下手,揪下一小块面团,小手里揉捏一阵,形成扁平的饼状,(脏手的缘故)黑乎乎的,圆的方的三角形的都有,没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可能那个时候还没有学到的缘故吧。趁着妈妈不注意,我们小心翼翼握住这些“几何图形”来到灶膛前,主动提出“我来烧锅吧”,妈妈开心地看着“懂事儿”的我们,赶忙让出身来。于是我们赶紧把“几何图形”平稳的放在火叉(烧火棒)前段伸入火中,不长的时间,香喷喷的烤面团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其乐融融。

擀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妈妈个子不高,需要双脚踩在一张放倒的小矮凳上,双臂下压,双肩耸起,双手用力,一家四五口人吃的面皮擀下来,妈妈的额头沁出汗珠,面皮呈不规则多边形,有时候几乎就是一幅中国地图。因为匆忙,面皮呈中高四周低的态势,忙碌的妈妈没有时间对它们进行更多的加工美容,妈妈总是对我们说“多么好看都是要到肚子里去的!”擀面杖的持续运动,是力量的象征,没有我们得手的机会,三人乖乖地避到一旁等待切面。

切面首先得选一把好刀,刀锋一侧尽量平直,有些两头偏圆的小型厨刀,样子可爱,使用时手腕需要配合刀锋弧度同步运动,难度较大;握刀力道需要很好把握,大了面皮各层之间容易沾上,力道小了,最下层不易切透,容易带起;面宽自然是衡量面条质量的重要参数,妈妈运刀如飞,可惜面条粗犷,宛如北方大汉,各个粗壮,但又粗细不同,我们呼之曰“疙瘩”。

等待下锅的面条搁在桌上,自然逃不脱我们的“魔掌”,很快成了我们仨的玩具,抽出一条或是几条,使劲搓揉在一起,于是中间鼓两头尖的怪物应运而生,为了怕妈妈发现,我们把它们藏在正常面条的中间。不知情的妈妈把他们全部下到锅里的那一刻,我们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几乎胜过即将到来的品尝。

面粉除了使用白面之外,常见的就是荞麦,那个年代,常吃白面是大户人家的专利,水绘江南家境贫寒,只得时以荞麦充数(浑不似现在完全掉了个)。当然,家常蔬菜必不可少,门口菜地里挑出几颗肥硕的青菜,洗净切好,三下五除二,蔓到锅里,不大功夫,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配上乌绿乌绿的青菜,端到面前。盛上一碗,或坐或蹲或站,不惧高温,嗦嗦入口,眨眼一碗,又来一碗,至爽至极。

我们仨年龄间距不过两三岁,吃饭打闹实乃家常便饭,自己循规蹈矩老大风范,妹妹懵懂无知,天真无邪,弟弟则调皮捣蛋,怪招频出,妙语连珠。一日弟弟一个笑话过后,我们仨笑得前仰后合,弟弟更是把面条呼到鼻孔里去,好长时间不能出来,妹妹笑得花枝乱颤,不能自已。

自己在外多年,极少回家,更加深刻体会到妈妈的手擀面是一种情愫,是一份礼物,是妈妈献给儿女最平常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它蕴含了妈妈辛勤的汗水,蕴含了妈妈对家的奉献,蕴含了妈妈对儿女无私的爱。它不再是物质的,不再是有形的,它已经幻化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它可以是爸爸的清蒸鳊鱼,可以是外婆的红烧豆腐,可以是妹妹的凉拌小菜,…它是家乡的味道,它是乡愁的记忆,它是亲情的演绎,它是思念的种子,它根植于天下所有儿女的心中。

荞麦面

妈妈的手擀面

妈妈的手擀面

妈妈的手擀面

妈妈的手擀面

妈妈的手擀面

关联博文

当年贫苦》 《磨头镇上寻磨盘》 《如皋龙游河的传说》 《过年回家还是回故乡

味道的回忆 外婆》《味道的回忆 船家》《味道的回忆 中学》《永远的外婆》《妈妈的手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