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童年芦花爸爸端午农民 |
分类: 往事悠悠 |
老家屋后一条河、河边有芦苇,芦苇的记忆印在我的童年里。
对于芦苇的兴趣,来自芦苇芯子。经常看到村里大孩子们抽出她的芯子,放在嘴里,鼓气一吹,顿时“嘟嘟--”“呜呜--”的声音围绕,心生艳羡,于是依样画瓢,可惜要么没有声响,要么时有时无,要么仅有一下嘎然,要么沙哑难闻。多次尝试终于明白,即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天然哨子,其中也有不少讲究,首先芯子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最好年龄相宜大小适中,其次需要把芯子根部掐掉半公分到一公分光景,去除过于幼嫩部位,最后吹奏力度适当,太小固然没有声音太大则易吹破芯子,声音或哑或断。掌握了诀窍,随手抽出一根芯子都可以“嘟嘟”“呜呜”。
孩子的智慧总是无限,和芯子一样,叶子也是孩子手中的宠儿。心灵手巧的孩子们摘下一片宽宽的叶子,手里几番折转,眨眼间一只惟妙惟肖的小船跃然掌上。放入水中,稳稳当当,一阵水流过来,缓缓飘向远处,带着多少童年梦想。叶子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用途是包裹粽子。爸爸手艺高超,除了传统菱形粽子外,还能包四方形小粽子,我们叫做“试验包”,顾名思义,适合孩子学习,方方正正,容易学会,可惜自己笨手笨脚,常常歪瓜裂枣,试验鲜有成功。
秋天到了,芦花绽放,随风摇曳,婷婷袅袅,风姿绰约,当然对于尚自年幼的我而言,自是领会不到她的一丝浪漫情调。抓住芦杆,向下按拽,从芯子里拔出她的花来,靠近嘴边,轻吹上一口气,芦絮飞散开去,飘向四周,堪比蒲公英,煞是有趣,乐此不疲。
大人的眼里,芦苇更多实用。秋分起,冬风渐,气温一天天的凉了下来。外婆带着我,穿上套鞋,来到河边,深一脚浅一脚地拔下这些芦花,一小捆一小捆,剔除杆子,理得整齐,把他们垫到我们叫做“毛窝”的鞋子里,这种鞋的学名叫做芦花靴,是当年冬日里常穿的保暖鞋,稻草打制加工,夹以芦花、布条编织而成,穿在脚上特别暖和。只是鞋底较硬,垫上芦花,又软又暖,一举两得,踩上去说不出的舒畅。当然她们也可以被用在其他鞋里,尤其套鞋(雨鞋),鞋帮冰冷,且多雨天使用,更见寒意,芦花垫脚,最是惬意。虽然简陋,舒适指数绝不输于时下任何一双品牌鞋子。
芦苇杆子的用途自然不能忽视,听说可以用来水下呼吸,记忆中自己没有尝试过,大概因为疏通骨节技术难度的阻拦吧。不过大人们她可以用来编成席子确是毋容置疑不可否认,一根一根砍下来,挑出品相优良者,剖成一定宽度长度的篾片,爸爸的巧手之下,篾片上下跳动翻飞,彷佛灌注了生命一般灵动,我们围拢周围,饶有兴趣地看那飞舞逃跑的篾片,尝试抓住它们,不小心手指就被割伤。半天到一天功夫,一张席子大功告成。或平铺作为床铺,或竖起护住土坯的墙,室内外通用,好比墙壁的铠甲,上面可以夹放毛主席画像或丰收的年画,更多可见的是孩子的奖状,背景是永不变更的南京长江大桥,不用浆糊不用胶水不用钉子,直接夹在篾片之间即可,便利高效。至于是否有碍观瞻,温饱尚未解决的岁月里从来不予考虑。
“毛窝”(芦花鞋)
编制芦花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