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头镇上寻磨盘
(2016-08-14 08:33:08)
标签:
如皋磨头镇磨子传说行善积德 |
分类: 周边旧迹 |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是我高中读书的地方(参见鄙人博文《沈大妈》),前后历5年,当年绝多时光心思纯良,唯有上学,虽也听闻镇名来自“飞来磨”的诸多传说,但无暇了解更多掌故。
利用周末,回到故乡,脑子里又冒出这个念头,再次查询有关资料(百度),得到如下信息:
磨头镇得名于“飞来磨”。明清以来所修《如皋县志》都有记载:“飞来磨,在磨头南街西侧,其色浅红,不知始于何年,镇因此得名。”这片飞来磨的来由,民间传说很多。据《如皋民间故事选》记载,这是后汉开国皇帝刘智远妻子李三娘推过的磨子。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庄上住着一个李员外,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呆头呆脑,娶了个恶婆娘媳妇。三个姑娘都很漂亮,长女、次女都已出嫁了,三女李三娘长得特别漂亮,贫苦无家的刘智远入赘娶了李三娘。嫂子容不得他们,天天冷言冷语对待刘智远。李员外去世后,更加变本加厉。刘智远是个有志气的人,一怒之下投军。嫂子又转头逼迫李三娘,限她每天日担30担水,夜里推磨到天明。这时,李三娘已怀有身孕,熬到要坐月子的时候,还不肯让她休息。一天晚上李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倒在磨子旁,眼看就要分娩了。可她嫂子却说她装病,拿起推磨的杆子就要打。这时,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起石,从西南刮来一股狂风,掀去屋顶,刮走磨盘,其中磨盘的上半片一直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脏,磨盘不偏不斜砸下来,“卜通”一声,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磨子。从此,这个地方得名磨头,以警告人不要做坏事。同时也把这片“神磨”作为得名的依据保存下来,文革中曾因破四旧被推到河里去了,改革开放后,又被从河中捞出,安置在磨头小学操场边,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揣着希望,骑了一辆电瓶车带着孩子兴致勃勃从家中出发前往镇上。刚来到西北角正行进间,看到卓吾路东侧“磨头小学”的大门赫然在目,于是立刻停车前往问询。一个女孩正在向门卫打听着什么,耐心等到一个缝隙,插话咨询,门卫并不知情。
“哦,那个在老小学”旁边的女孩道。
“是吗?”我微觉意外。
“是的,我在那里上小学时在的,不过现在不知道了。”女孩补充道。
于是谢过女孩和门卫,向着老的小学前进。老小学位于龙游河(参见《如皋龙游河的传说》
果然,马路对面一片开阔的广场地带上,晴朗的天空下一个小亭子非常醒目。走近一看,亭子的名称就是“飞来磨亭”,亭子不大,中央放置一块磨盘,果然呈暗红色,沧桑古朴,四周用铁皮箍住,细看发现磨子并不是完整的一片,几道裂纹非常显著。
难道这真的是从天空飞来的那片磨子么?尤其传说的最后竟然有四个盗贼恰好被它砸中,宛如天方夜谭不可思议,当属有意为之属于添加的产物。但如今这些已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都应一心向善,心存爱意,这是为人根本,是故乡人民的淳朴追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己孟浪多污,颇多惭悔,但我坚信我的孩子我们的后代一定能够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的未来一定更有希望。
故乡母亲河龙游河早已面目一新,当年为了迎接高考,虽然我们这样的镇中学只有5%录取率,但是我们每个人依然拼搏努力,龙游河边留下了我们多少次埋头苦读的身影。
龙游河上的磨头桥,不知道三十年来有没有改造,当年高中补习期间每天早晚从这里经过,往来聊斋和学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