埂上遐思

标签:
乡村农村上山下乡桃花源仁爱 |
分类: 感悟当下 |
文章的名字来自一位叫做“湖上闲思”的朋友,很早很早就一直想写这篇文章,于是借鉴贤者之称,铺叙成文了。
我是个性格内向骨子里甚至有些孤僻的人,有限的兴趣爱好也大多可以独立特行,虽然并不排斥和意趣相投者三五成群共同欢聚,但更多自我娱乐:读书、骑车、乐器、摄影等莫不如是,尤其喜好一个人骑上自行车,暂时离开久居的城市水泥森林,无锡从不缺少山水景致,或南或北或东或西,北可直达江阴长江岸边,东至泰伯遗址和梁鸿湿地公园,南边和西边均可延及太湖,可以完全地随心所欲,没有目的地,任性所往。
我更多的是前往西边,有山有水有田,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日子,推着自行车走到田地的中间,田埂上寻个妥帖的地方,坐下来,周身蝶飞蜂舞。
读书是我的最大爱好,这个时候自然少不得,挑一本并不厚重的书来,惬意地阅读,轻风拂面,麦浪荡漾,稻香扑鼻,别有一番情致。也可以拿出自己喜好的乐器,旁若无人的尽情演奏,哪怕调子飞到天上也无所顾忌,因为旁边确实无人,不用担心在城市公园里搅扰了他人的耳根清净,最佳之处可以用来练习新的曲子而无丝毫羞涩之态,自觉这样的场景最适合笛子,可惜自己一直没有学成,怕是只能待得退休之后了。现在的手机之拍摄功能日趋完善,可以省却专业相机的不便,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喜欢带上相机,骑行途中可以随时停车拍摄喜爱的风物,看书累了演奏倦了,自可起身走走,或红花绿草,或远山浮云,莫不可以入镜。自拍的癖好倒是没有的,实因资源匮乏,有碍观瞻。
远离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浸入到田间野风里,重温孩提时代的农村景象,和大自然零距离亲密接触。过去的年代里多少达官贵人强烈期盼自己可以远离官场回归乡野,他们厌倦了封建官场尔虞我诈退隐故里也属寻常,但是有些士大夫竟然自封“耕乐”、“东坡”等极具农村特色的名号,委实不知他如何能够体会到农耕之乐,是那种在豪华庭院之隅开辟一方土地种些蔬菜水果聊以自乐之乐吗?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对水浒传智取生辰纲回目之“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诗句深有同感。倘若这些封建士大夫们被彻底贬谪并将终生依附土地之际,他们还能以此为乐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多少人上山下乡,试问其中多少人感受到了劳作的乐趣?有多少人兴趣盎然地欣赏了原生态的大自然山水?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不是想方设法希望可以离开那片可以提供人类生存基本食物的土地?又有多少人从内心深处怀有对辛勤劳作供养了自己的乡野村夫的感激之情?又有多少人当初即已认识到这恰是一次体验真正农村生活的极好机遇并积极向往的?太多太多的知青文学著作和亲历者给出了答案。
现在的社会,很多的人们,为了效益,为了事业,为了成功,难免浮躁、功利、浅陋,为了追求一时的解脱,一时的宁静,于是乎节假日、双休日纷纷拖家带口前往各类乡村特色景区,名曰“体验农村生活”。网络通讯飞速发达的现代,瞬间各种“干活”的照片充斥朋友圈,山城挑担的,溪边捣衣的,水田插秧的,山坡采茶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有各种风物图片,贫瘠的土地,泥泞的小路,低矮的屋檐,斑驳的门窗,破旧的农具,沧桑的脸庞,焦虑的眼神,蹒跚的步伐,佝偻的背影,无一不成了拍摄者眼中的“风景”,因为大多拍摄者没有这样的生活历练,所以一切新奇特,若不记录下来岂不错失良机?
乡村是一道人文风景,农村是一种社会现实,太多的时候我们有一部分人包括自己在内误将二者等同起来,把农村看作逃避(城市社会)现实的桃花源,失却了对农村现实生活的应有认知, 唯存看客心情甚至欣赏的心态,缺少了核心仁爱心肠,离开农村回到(城市)社会,谁说不会越发浮躁、功利、浅陋?
农村的父母虽然年过七旬,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息,但我从没有体会到“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浪漫,农村不是乡村,虽然我是多么地渴望他们有朝一日都成为乡村。
田埂上,我陷入沉思,不觉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