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家居 |
分类: 他山之石 |
河北小镇燕郊,被驶向北京的第一班公交车发动机吵醒了。
清晨5点半,路灯已熄,天还没亮透,814路早班车开始发车。张红英的手机闹钟也响了,54岁的她从床上爬起来,将前一晚泡好的黄豆倒进豆浆机,再把面包塞进烤箱,趁着机器工作的工夫,才去厕所洗了把脸,然后赶紧拎着保温杯,下楼排队。
814路是跨越北京城区和河北燕郊的9条主要公交线路之一,也是离张红英家最近的公交站点。每天早上,至少4000人挤在混合着肉夹馍和煎饼味道的814路车厢里,去北京上班。
这个数字是一位燕郊居民等车时“顺便”统计出来的—成功挤上一辆公交车最夸张时需要40分钟,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计算。
等车队伍最长时达到300米,但十几位老人总能站在队伍最前端。为了抢占这个有利的上车位置,他们天不亮就出门,可当公交车停在跟前时,这些人却又侧过身子,让后面的人先上。
他们在等自己的儿子、女儿、儿媳妇、女婿。为了让儿女多睡十几分钟,能在上班的路上有个地方坐坐,这些老人提前到公交车站替儿女排队。
张红英就是其中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家外企上班。曾有媒体报道,这种每天早上跨省上班的人在燕郊至少有30万。而燕郊政府网上公布的人口数量是50万,这意味着每天早上这座小镇一下子空了一多半,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许多父母像张红英一样,举家迁徙到这个陌生的河北小镇,照顾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其实是一个人在北京上班,全家在为他服务。”一位替女儿排队的父亲说。
不真的挺累的,不是来回跑得累,心累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一期节目报道了燕郊这些排队的老人。节目中有一位名叫秦桂珍的60岁老人,黑蒙蒙的天色中,她裹着羽绒服站在人群中,帮女婿排队,冻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他挺辛苦的,从小上学的时候,家离学校二三十里地,半夜起来到学校七八点钟才能赶上上课,所以说他挺苦的,然后到这上班还这么苦,我就挺可怜他的,我就为他排队吧,让他多睡一会儿。”秦桂珍说。
“您眼睛没事吧?”记者问。
“没事……”秦桂珍抹了一下眼泪,盯着远处,探了一下身子,突然咧开嘴笑了,“俺家姑爷子来了!”
女婿肖枫在西北三环上班,814路到达终点站国贸后,他还要挤进一号线地铁,换乘四号线,出来后再坐几站公交车,每天上班路上就要花两个半小时。秦桂珍来燕郊照顾外孙,她看女婿一个人撑着这个家,提出帮他排队。
有一天,秦桂珍慌慌张张地出门,到了车站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哎呀,是不是起晚了?”走回来看见小区门口的保安,一问才发现只有凌晨1点。原来,她的手机白天掉到地上,电池摔出来,闹钟时间弄错了。
在电视里看见丈母娘冻得眼泪都出来了,肖枫心里很愧疚。“挺不好意思的,毕竟她那么大岁数了,还要给我排队。我之前也没太注意,到那儿就上车。”秦桂珍倒觉得没什么,只是听见邻居说“哎呀,上电视了,你是名人了”时,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为了姑娘就不累,为姑娘干什么就觉得,呀,特别有心劲
这些年来,燕郊的楼越盖越多,孙梦家对面新建起来的小区,马上就要交钥匙,上万人即将入住。这几天,连燕郊的黑车司机都在说,到时排队得多壮观,更上不去车了。
这里已经是个体型超大的小镇了,房地产广告牌刷上的最新口号是“低密度”。王立柱送孙子去幼儿园,发现一个班里有接近100个学生,老师都得用大喇叭上课。
为解决814路公交车的排队困境,老梁曾在网上给北京市长信箱写过信。为了让数据有说服力,他拿着工具尺,站在车站旁边量过:早高峰时一块地砖上最多能站两三个人,排队长龙在200-250米之间,乘客等候30-40分钟才能乘上车。
“我经常为女儿上班排队,深知在京城上班的燕郊人的苦楚……敬请北京市领导理解和可怜天下父母心。”他在信中这样写到。
没想到,这封信真的起到了效果。没过多久,814路在早高峰期间缩短了发车间隔,增加了车次。老梁说,现在每个人排队的时间可以减少一半。最近,他又骑着自行车去燕郊火车站附近转悠,挺希望能开一班通往北京的通勤列车。
“这些"跑班"的孩子,他们比我们还苦呢,我们那个时候身体累点,没有那么多压力,现在这些孩子的压力真是太多太多了。这是我自己孩子,那些也是孩子辈的人,哎呀我真替他们……”他没说下去。
张红英能为这些孩子们做的,就是继续留在车站维持秩序。她看见一辆车进站,就能知道这是多少座的,是大车还是小车,能装多少人。有一次下雨,她和几个母亲撑着伞站在车门口,给这些年轻人遮雨。第二天,年轻人买了豆浆、油条和包子,放在她的自行车车筐里。
“也有觉得特累的时候,但为了姑娘就不累,为姑娘干什么就觉得,呀,特别有心劲,心情挺好。”张红英说。她最着急的是女儿的终身大事,“你看,在这大城市打拼多不容易,连自己的个人问题都没时间解决。”聊天时没说几句,她就扯到这个话题上。
“您想给女儿找个什么样的?”记者问。
“在北京有房的。”她首先提了这么一个要求,“这样就不用排队了。”
转抄自2014年4月30日《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王晶晶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孙梦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