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行:西安随想
(2013-08-18 14:14:45)
标签:
西安古都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 |
分类: 感悟当下 |
虽然洋洋洒洒两万四千字的《古都西安行》游记历时一周日前撰写完毕,但心间总有一种欲说还羞的涟漪荡漾,遂提笔写下这些呓语般的文字。
西安是人所共知的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有说四大古都或八大古都的,但无论如何统计,乃至世界四大古都里,都永远有西安的一席之地。然而于我个人,对于西安却也并无特殊的情感,其他几个古都譬如北京、南京、杭州、洛阳都曾有过前往的经历,然而从无到过西安的经历,对于西安的了解大多来自课本书刊杂志和电视网络等媒体。然而或许正是西安在众古都之中的卓尔不群,在几大古都中,最终让我对其情有独钟吧。在中国众多古都中西安独占三个"最":一建都朝代最多,13朝古都,比洛阳多7个朝代,比开封多8个朝代,比南京多7个朝代,比杭州和北京多10个朝代;二建都年代最长,达到1062年,其它几个古都都没有超过千年,洛阳九百多年,北京六百多年,南京三百多年,开封二百多年,杭州一百多年;三中国最早达到百万人口、最早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大都市。
西安曾经太过气势恢宏,纵然岁月流逝千年也难掩其昔日风采。盛唐时代的长安城,有白人和黑人居住,乃是真正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西安曾经的辉煌绝不在北京之下。汉唐时期,西安和罗马作为两个最强大帝国的首都,并峙于地球的东西方,北京等其他古都从不曾有过这样尊贵的地位。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建都镐京到公元十世纪初(907年)唐朝灭亡,两千年间,各大王朝都曾经在西安定都,那么古人为什么执意选择西安做国家的政治中心呢?一般情况下作为首都,统治者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资源条件是建都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有水才能生存,地球最初的生物便是在水中形成的,所以在古代,人们选择城邑时都毫无例外靠近河流。回顾历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发源于大河流域。在南亚的印度,圣洁的恒河滋养了神圣的古印度文明;在中东,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共同浇铸了繁荣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遥远的非洲,绵长的尼罗河成为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的滥觞之地。在古老的东方,同样古老的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这一条条奔腾不息的古老河流,给予了人类最初的养份。人们从这里开始劳动和创造,又以之为纽带,延伸到世界各地,经历漫长的年月,最终创造出绚烂的现代文明。因此,选择国家首都的时候,理所当然首先考虑水的资源。古都长安在水资源条件方面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在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这些河流分别流经都城长安的东境、西境、南境和北境,把长安城围在中心,这为长安的用水提供了便利条件。秦、汉、隋、唐各朝在营建长安城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有计划地分别从城东、城南和城西开凿了许多人工渠道以及横穿长安城的水渠等。引水入城,不仅有计划地解决了都城的用水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环境,给古都长安城平添了几分姿色、几分魅力。
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平原,也是西安成为古都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长安,夏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便于人类的活动。从土壤状况看,黄土、次生黄土等覆盖物是由横贯中部的渭河及其支流冲积、淤积而成,这种土壤优点极多,甚是肥沃,这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致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成为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今人皆知成都平原是有名的天府之国,殊不知,中国历史上包括成都平原在内曾经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而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则是首次被冠以天府之国的称号。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介绍到,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事实上直至唐代,关中的土壤都是全国最为肥沃的。
当然,对一个都城来说,军事地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在选择都城时,对于军事地理因素无不十分重视,因为必须考虑地理上的安全(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如明成祖天子守边关,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防范北方的残元势力)。从关中的军事地理来看,长安具备山川以为固的优越条件,三面环山,东临黄河天险,山川形胜十分险要,在这些险阻中,又有函谷关、潼关、大散关、陇关等关口要隘,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中地区扼东西交通要冲,在关中地区立足,既可以防御或组织出击主要来自西北地区各游牧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以屏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地区,又可以居高临下,控制中原。
公元前350年,战国时代的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这个咸阳就是长安。刘邦平定天下以后,群臣大多是太行山以东原六国之人,都劝刘邦定都洛阳。齐人娄敬劝刘邦定都关中,说洛阳和关中不同,洛阳之地虽居天下中,但缺少险阻依凭。高祖征询张良意见,后者发出了天府之国的论调,从而坚定了刘邦的信心,毅然决定定都长安,从此徐徐展开了长安更加辉煌的历史画卷,至李唐王朝时期长安达到其荣耀的顶峰。长安,见证了文王开创都城,秦始皇威镇华夏,项羽和刘邦你死我活的仇杀,卫青、霍去病马踏匈奴的铮铮铁骨,张骞、玄奘、法显从此开始追寻梦想的出发到历尽千难万险的回归,唐太宗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一代女皇武则天君临天下,李白、杜甫吟诗交友,王昭君出塞远嫁,杨玉环出城自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此演绎着千年往事。
从安史之乱开始,随着唐朝国运的衰颓,长安一天天失去了战略优势地位的光环。作为帝国的首都,地理位置有孤悬一隅之憾。唐王朝后期的一百多年,战乱不断,战场主要在今天的冀、鲁、豫、皖地区,后来又被黄巢扩大到浙、闽、粤、湘、鄂等地,长安面临“关河悬远,兵不应急”的情况,由于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淮南和江南已经成为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而钱粮的运转又必须从战区通过,局面的尴尬可想而知。中央指挥既不便,财赋又不足,藩镇的坐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藩镇越强大,朝廷就越无法指挥,财赋也更无保障。两者构成一种恶性循环,作为首都的长安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是每况愈下,而且无力自拔。唐末黄巢大军彻底捣毁了唐王朝政权的基础,大唐盛宴曲终人散,长安时代结束。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都城从此土崩瓦解,成为一片废墟。
长安是以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战略意义而被选为都城的,也是因为在不停的战乱中屡遭毁灭性破坏而最终失去了都城的地位的。一般而言,任何破坏都是可以恢复的,但是为什么此后的朝代再也没有做建都长安的尝试呢?
在中华文明的开始,关中平原是国之沃土,但在很多年以后,关中平原开始变得不堪承受。尽管它适宜于农业的经营,其产出也很大,但是古都长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前文所述漕运问题加剧,甚至出现了“斗钱运斗米”的情形,其漕运耗费之大可见一斑,这对长安逐渐失去国都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两千年间的战火已经使这里的生态环境趋于极度恶化。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以后),北方的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且出现季节性断流,航运功能不断萎缩,宋金对峙时,问题不突出,元代统一后,忽必烈就不能不大力修浚运河来维持漕运。还有,北方的缺水并不是因为雨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对森林的过度破坏造成的。由战争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毫无节制的糟蹋,最终导致了整个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个过程从陇右关中向晋、豫、冀、鲁逐步展开(只是靠着京杭大运河的输血作用,才维持了部分地区及京津的繁荣),因此,作为政治中心,最先被帝王们抛弃的只能是长安了。
与此同时,东方的洛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里水草依旧丰美,土地依旧肥沃,森林依旧茂密,河水依旧清澈。于是,迁都势在必行。长安,就此成了废都。明朝朱元璋改长安为西安。
从此中国的首都再也没有回到西安,甚至再没回到西部,中国的首都往东而去,不复再归。然而历数过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王朝,建都西安的政权都非常稳定,后世尤其南方的都城根本无法与之比肩,杭州不过南宋一朝百余年,南京虽然号称六朝古都,但是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是短命王朝(主要原因也在于过去中原地区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得中原者得天下就,南京位于长江流域,远离中不能对中原地区有很好的控制,且南京建都的朝代或许更看中的是江南的太平与富庶,然而威胁国家命运的隐患却始终来自北方),所以西安对于中国的贡献也是所有都城中最大的一个。
西安,有远古深韵的半坡遗址,有辉煌鼎盛的秦兵马俑,有一世英主的武帝茂陵,有大唐明君的太宗昭陵,有两帝共穴的高宗乾陵,有浪漫爱情的唐华清池,有风霜沧桑的明代城墙;有慷慨激越的塞上曲调,也有轻歌曼舞的霓裳羽衣。她是一座有着深深隐痛的城市,因为她的隐痛埋在六千年的半坡遗址下面,埋在两千年的秦始皇陵下面,埋在一千多年的华清池下面,埋在六百多年的古城墙里面。她之所以有隐痛,是因为她有往事,十三朝故都的往事,一代又一代,堆积如山。因此如今的西安奔向两个极端:一则往溯历史,一则追赶现代。往溯历史,无非依托历史,以历史知名行推动经济之实譬如华清池歌舞诸如此类自不必说;现代近在眼前,为何言称追赶,中国之大,堪称现代城市者东西南北四各有翘楚,东有改革首站广州,东有经济都市上海,北有政经中心首都,三者无不名动天下,唯有西部谁为龙首争端不下,西南成都重庆,西北兰州西安,彼此分庭抗礼,力争高下,西安不得半点喘息,唯有追赶不已。
西安旅游,品味西安,是一次灿烂文化的旅程,是一次辉煌历史的旅程,更是一次涤荡灵魂的旅程。往昔的长安,如今的西安,在无限往事里沉迷、在厚重历史里沉淀,在改革春风里奋进,虽然昔日辉煌不再,但是根植在每一个西安人心中的长安之梦永在!
参考文献:老枪《王城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