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泼面
11月3日的午餐正如《金鸡河》中所记,是在前往景区途中意外发现小吃水巷之后就地点了一些菜,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手工油泼面了,味道相当不错。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洒了葱和辣椒粉,浇上一些辣油,用筷子一拌,阵阵香味溢出,令我垂涎不止。于是乎我风卷残云,呼哧呼哧把它们一扫而光。傍晚游览完毕后再次路过,在同一家餐馆继续点了这道面条,遗憾的是没能全部消灭它。
小吃水巷名符其实,整个水巷横跨从金鸡河景区一泻而下的山涧建造,只是生意比较清淡,少有游客光临,下山返回的时候,看到经营者们三五成群地围着一堆柴火烤火,甚至有外国游客也加入进去图个新鲜和热闹。重渡沟的旅游旺季或许估计都在夏季,小巷的构造四面开放,没有围墙,四面透风,身子的一侧就是一片竹林,竹影婆娑,虽然天几乎黑了,但是依然不时刮过阵阵风来,竹子向着一个方向摆过去再摆回来,竹叶竹枝相互碰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彷佛远处的竹林里会跑出一只怪物来。我的手被冻得几乎连筷子都拿不住了,要了一瓶当地洛阳宫啤酒,喝上去的感觉比酒店包厢里的冰啤还冰上几分。我只得加快进食速度,要不然其他的热菜也会在短时间内变成凉菜的。
生意清淡

油泼面



洛阳水席
因为住宿在九龙鼎附近,属于洛阳老城区闹市区,距离兴华街饮食一条街不过1000米左右距离。于是晚上过去,整个街道但凡是个饮食店,没有不打着洛阳水席招牌的。洛阳水席天下闻名,我是从同名电影中得知它的芳名的。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洛阳,与其地理气候有直接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之所以称为水席,一是它的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二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洛阳三绝。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筳之一。
传说隋唐时期,为获取上流社会的支持,僧尼们潜心研制精美的素食斋饭,款待颇有地位的施主。王公贵族吃腻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乍吃素食,倍觉清爽,味道新鲜,于是这素食汤菜和制作方法被带入宫中,传播到上流社会,经过改进加工,配上山珍海味,开始登上宫廷和官场的大雅之堂。随后一些讲究排场,摆阔气的庶民百姓又把这素食荤做的汤菜搬到民间的筳席上,这就是洛阳水席的起源和雏形。
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压桌菜、八个大件、四个扫尾菜。其上菜顺序非常讲究,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
我是个平民百姓,虽然附近的西大街就有一家颇上规模的水席大酒店,但是不敢涉足轻易进入,就跟我看到会所两字就从来不敢进入一样(扯远了啊)。11月4日晚,来到兴华街寻到一家路边小吃店,拿过菜单,店里小伙儿热情跟上来热情招呼:“要水席不?”因为不知道分量和味道究竟如何,瑟瑟地点了三道。不一会儿,陆续上菜,好大三只大大的汤碗(有的地方唤作海碗),果然就是三碗汤类的东西。入口品尝,味道不错,尤其牡丹燕菜中的园子,味道非常特别,虽然泡在汤里,但是入口极其香脆。寒风依旧的夜晚,热气腾腾的洛阳水席(当然是山寨的,不过或许可能也是最正宗的),能不暖人心田乎?




糊涂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