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旅:草原畅想
标签:
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满洲里俄罗斯农耕旅游 |
分类: 国内其他 |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是非平衡性的,每年草的好坏,更多取决于当年的降水量。内蒙古草原的年降雨量在时空分布上非常不稳定,降雨量的变化会给当地植被带来变化,很难预测哪个地区明年的草长得好,哪个地区不好,因此牧业的流动性非常重要,只有流动才能充分地利用草场资源。牧民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实际上是建立在对这个地区生态规律的深刻理解上。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遭破坏的高寒腐殖土的草原地带是最适应的生产方式,体现着游牧民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上个世纪90年代,沙尘暴来势凶猛。当时很多人对此的解读是“沙多了,是因为草少了;草少了,就是因为羊多了”,这是生态平衡系统的典型假设,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我们给出的药方是通过围封转移,以减少牲畜量。围封转移在草原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由水泥桩和铁丝编织成的网围栏。但是近20年在网围栏推广的地方,出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现实。网围栏对于迁徙的野生动物构成一道人为的屏障,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也因此遭到破坏,比如黄羊,是一种年复一年迁徙的动物,以前它们以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高原上自由来往,但是建成北京到乌兰巴托的铁路之后,铁路两旁的铁丝网挡住了它们的迁徙之旅,不少迁徙中的黄羊奔跑到铁丝网下,听着铁丝网另一端同类的呼唤,竟然奋不顾身地冲向铁丝网,不少黄羊活活挂死在国境线的铁丝网上。放牧路径单一,牲畜来回踩踏,导致草原斑秃状沙化,有限的放牧半径内,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牲畜普遍出现缺素症。凡此种种,非但没有缓解草原退化的趋势,反而导致了部分地区草原退化的加剧。
参考文献:《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9期
照片:因为绝大多数照片都是在行驶的汽车里拍摄,所以很多照片或水平度把握不好,有些歪斜(貌似大多左低右高啊,惭愧惭愧);或是镜头近处的景色都模糊了(彷佛狂风吹过似的);同时不少照片还有窗户玻璃划痕的轻微印迹,敬请谅解。

被我(远处坡顶的那个小点点哟)征服的草原高坡
和草原零距离接触
栅栏旁竖立一个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进入边境禁区
草原是多姿多彩的
草原上的草堆
草美水美(远处的山峰就是俄罗斯境内了)
更多照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