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年后再会老同学:刘伟强

(2011-10-22 18:29:41)
标签:

同学

毕业

20年

相会

再见

分类: 往事悠悠

    2011年10月21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与阔别19年的大学室友见面了。

    他叫刘伟强,大学期间一直和我住同一个宿舍,湖南韶山人,来自主席的故乡。我是宿舍里最年长的,他居第二,或许是年龄更接近,或许是因为都是来自农村,或许是都是家中的老大的缘故吧,我俩显得更为亲近。

    星期一(10月17日)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要来无锡华西村参观学习了。我和他也是去年才转折联系上的,不想这么快就可以见面了。初步预定星期四(10月20日)晚到达,因为他属于单位集体活动,所以其他行程安排暂时不明。于是我赶紧推掉20日的晚宴安排,并未雨绸缪请好了21日和22日(星期六,国庆的缘故正常上班)的假。

    20日上午收到最新消息,当日晚来不了了,21日早上的火车才到达杭州,随后奔华西,所以见面时间推迟到21日晚上。

    我立刻联系同在无锡的另一位同学,恰巧她也得知了信息,正准备和我协商。

    21日,下班后很少立刻离开单位的我,立刻收拾好行装,带上无锡的同学一道开车前往华西村,出发时间是17点20分。

    虽然华西距离无锡市区只有50公里左右路程,但是我却从没有自己开车前往的经历,所以事前通过网络查看了行车路线,因此虽然到达的时候天已完全黑了,但是整个行程还是比较顺利。

    刘伟强他们这次就住宿在华西最著名的15层金塔里面,14层。此前我一直在想老同学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样的亲切,带有一丝鼻音的湖南乡音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不知道现在变化了没有?想来一定胖了些的。

    18点21分,敲开1401房门的一刹那,老同学就在眼前,虽然还是那样的身高,但是脸庞明显胖了一些,我连说:“刘伟强,你胖了,你胖了,真的变胖了”,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整整19年未见,忽然间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们的话题。因为还没有用过晚饭,所以决定一起到外面寻家饭店用餐,边吃边聊。

    我点了几道具有代表性的无锡菜:无锡排骨、银鱼(太湖特产)炒蛋、什锦面筋,再加上一份素菜。品尝着这些和湘菜风格迥异的菜肴,大家不由得回忆起大学时代“吃”的故事:

    故事1:肉

    当年由于物质条件尚比较匮乏,但大家每逢假期后各自从家乡带去学校的零食无一不是引以为豪的特色食物。某年暑假后我带去的是咸菜白切肉,不记得是谁出的主意,大家最后通过打牌来决定品尝者,但是可以优先享用者不是得胜之人而是失败的那位。一块肉大约4cm*3cm*3mm的体积,其中接近一半是白白的肥肉,虽然长期腌制,按照家乡长辈们的说法“这些肉已经‘走油’,其实并不肥”,但是模样可怕,吓坏了宿舍的其他同学(6人)们。结果这些肉被我们一直吃到过年放寒假,可能还是那时候学习为第一要务,打牌太少的缘故吧,因为我依稀记得当年并没有带多少,想多带应该也不具备条件的。

    故事2:辣

    入学不久的一年刘伟强从家里带来的几块饼,微椭圆状(纯手工品,估计当初是想做成圆形的),深褐色,潇湘大地过来的食品,我们都知道一定很辣,所以大家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于来之江浙地带的我而言更是不言而喻,品尝之际,我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小块,悠悠送入口中。牙齿轻轻使力,缓缓嚼动,舌尖彷佛被针刺痛一般,并且这样的感觉立刻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口腔。这时的感觉:乖乖拢的东,辣!从此在我心中奠定了湘菜最辣的顽固理念,至今未变。后来在江西母校的食堂里,通过多年的锤炼,回家之后一举打破了外公一人吃辣的垄断局面,让外公从此很郁闷。

    席间不由得聊起了同学们的近况,彼此交换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一些同学毕业之初尚有往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失去了联络,也有很多的同学毕业以来就一直没有能够和大家联系上,也许今后还有机会得以联络,但是也完全有可能今生永远再无彼此的消息了。所幸在得到消息的同学之间,大家虽然职业千差万别,银行、外企、国企、自己创业、公务员、老师等等,无论已婚、迄今单身、回归单身,还是世间凡夫俗子、素食主义者,或者省会城市的、沿海开发城市的、二线三线城市的,总体看基本都过得还好,心间一阵慰藉。

    每每谈起这些,我总会不停反思人生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四十而不惑?是说也,余尤疑之)。从刘伟强的言谈中可以深深感觉到他很幸福,用他的话来说,在一个宜居的竞争并不激烈的城市里,拥有一份解决日常开支完全没有问题的收入,年届四旬的他很满足。的确如此,或许有人会笑话这是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确,不少人在这样的年龄正热情高涨,同学中的很多人此刻即在事业的浪潮中奋力拼搏,也有同学正在思考趁着自己只有40来岁,应当奋起直追起步自己的事业。然而,对于生活方式和理念的选择我们不应妄自议论,这是人的权力之一。简单地讲,幸福与否,在于你我的心里追求和所处的事实现状的关系,如果追求永远高于后者,那么或许我们就会永远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但是必须排除那种将永无止境追求更高更远为人生目标的人,他们的幸福更多层面是纯粹精神式的,因为他们的幸福或许就是享受追求幸福的过程。

    我拿出特意带来的毕业纪念册。一页页翻看开来,大学的时光彷佛电影中的快镜头在眼前一幕幕闪过。阅读着彼此的毕业留言,此刻更是感触良多,青春的话语,青春的形象,青春的激扬,不仅在纪念册里,依然存在我们的心里。端瞧着毕业合影,熟悉的脸孔,虽然个别已经变得陌生,一时不再记起,但是转瞬就会有人想起。现在联系上的同学们(包括群里放上传照片的)相貌基本都没有大变,刘伟强自信地说在大街上遇到,一定可以认出我们来。或许他说对了,的确,大学的时光,大学的友谊,大学的交往,点点滴滴的时光,在我们的人生内存中占据了永久的一席,同学们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在彼此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中国历史上有3个有名的19年,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苏武牧羊19年,再次司马迁19年创作史记(有说13年和18年的),记忆中还有一个19年的,但是实在想不起了。不过倒也正好可以将我们这个19年补充进去充实中国三大19年吧。言归正传,相信我们下一次的见面间隔一定短于19年,或许就在明年!

    叙谈间,很多朋友给我发来消息,家中也来电说老人特意从自己居住的地方带了面条和不少烧好的菜,准备和我共进晚餐,虽然辜负了家人的一番辛劳安排,但愧疚中我依然很开心,19年来和老同学得以聚会,即使只有短暂的3个小时,但它却是一个倍加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那天也是我的生日,一个让我更加难以忘怀的生日!

 

                     19年后再会老同学:刘伟强

华西金塔前留影

19年后再会老同学:刘伟强
翻看毕业纪念册
19年后再会老同学:刘伟强
翻看毕业纪念册(右页系刘伟强的毕业留言)

 

参考博文:《19年后再会老同学:胡波》 《23年后再会老同学:邵虹

          我与母校擦肩而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