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阁寺的神往丝毫不亚于清水寺。
作为在课本中和清水寺齐名的景点,我一直以为她也历史悠久。虽然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却也留下了不少的缺憾。
金阁寺正式名称其实是鹿苑寺,因为建筑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又名金阁寺。最早完成于1397年(中国明朝朱元璋末年),然而很不幸的,1950年,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放火自焚而完全烧毁,连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也一同化为灰烬。
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成为目前的状态。实际年龄如此年轻却是世界文化遗产,委实出乎我的意料,如此评选,我们大中华可以入选的景点实在是举不胜举了。
无论如何,金阁寺,不,起码那一片土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7月9日我还是决定慕名前往。
进入景区前的一条林荫道,两侧树木参天,由于时间尚早,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显得幽静宁和,缓步其间,心灵仿佛受到洗涤,令人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诸般烦扰纷争。
不多会儿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游客,其中两个旅游团显然都是华人。9:00整,公园门正式开门,人们争先恐后赶到售票口,比较独特的是游客拿到的不是参观入场门票而是写有祝福话的一张白色纸符,中文“如意吉祥”的字样赫然映目。

似乎也没有人检票我们通过一道小门来到里面。右前方一汪碧池之上金阁寺立刻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如此之快可以亲眼目睹金阁寺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依据中国美学观点,多在大门入口处建有影壁或堆砌假山(一般用太湖石),既体现“开门见山”特色,又寓意只有沿妙道曲径蜿蜒穿洞而过、方能领悟园中幽雅的景致,称曰“藏景”。



金阁寺前镜湖的对面有一块空地,集聚了很多的游客,很多的人都在摄影。朋友见状,提议我们暂不要左折过去,先径直向前,沿着镜湖小道直奔金阁寺而去。透过湖边树丛的广大空隙,我们发现由此观察效果也非常理想。望着斜对面空地上人头攒动的景象,很佩服起自己的视角来。很多的风景从不同角度欣赏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全面认识评价一个人不也同样需要多角度多视点吗?
镜湖池的面积并不如介绍的那般广大(或许是日本国土相对狭小的缘故,也类似于中国北方满族总爱把小池塘成为“海”一样),走近发现湖水竟然似乎略略有些混浊。金阁寺紧邻镜湖池畔,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谐幽雅。金碧辉煌的倒影映照湖面,凝望这栋“四周明柱、墙少的建筑物”,不由得让人联想起船的结构,下面的一池碧波则给人以海的象征,金阁寺就像是一艘度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瑰丽金船,令人畅想无限。
继续向前,我们站在了一片平地之上,来到金阁寺侧面。三层楼阁状建筑,游人不能入内。据资料介绍,一楼延续了当初藤原时代(唐末到南宋初)样貌的“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也就是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二楼是镰仓时期(南宋初到元末)的“潮音洞”(一种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对此我是完全看不明白。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三种不同时代不同的风格,却能在一栋建筑物上调和完美,恐怕是她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从她的后侧绕过,
经过一段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的小道之后,我们已经莫名地来到了出口。这时大伙儿才想起初进入处没有左折进去,故此希望可以返回,不想这时出来一名工作人员(刚才我们信步出来时不知道他在哪里)予以礼貌地阻止,但他告诉我们门票可以继续使用。于是我们只得再次来到入口处重新进入。
于是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金阁寺的面前,恰巧游人似乎少了些许,而且天公作美,渐渐现出了些许白云和蓝天,我们兴致被重新提起,纷纷以天空为背景为金阁寺和自己留下了更多靓影。
金阁寺同样远比我想象中的小了许多而且也是当代重建品多少另外有些遗憾,但我已非常知足。
关联博文:《清水寺》《大阪城》 《神户异人馆》《神户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