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西记行

(2009-04-01 22:24:39)
标签:

华西村

吴仁宝

新农村

不差钱

旅游

分类: 周边山水

 

    为了充分感受新农村建设成就,本人积极响应领导号召,于2009年3月29日奔赴江阴华西村参观学习。

  预定出发时间是早晨7点30分,大部分同志都准时抵达集合地点并登上了旅游大巴,可是等了好久却总不见车子发动。一打听才知道个别同志不知道什么原因迟到了,害得我们一直等到8点才得以出发。大家的心情一度也和阴沉的天空一样了。

  车子抵达目的地,下得车来,首先映入眼帘是一排高高的展板,简洁的文字诠释着华西村的“五子”“五容”“五业”(似乎还有一个五什么的忘记了),配套的大幅照片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尤其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的照片(主要是和当代领导人的合影)更是随处可见。展板一侧的万米长廊前竖立着一个标语牌,红底白字上面写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同志们反复吟读数遍亦不能全盘领悟,无不于心底升腾起对语录创作者的敬意来。

     华西记行

  接着我们登上了有名的华西金塔,由电梯直达最高的15层,放眼望去,果然一派壮丽景象,一幢幢的别墅排列整齐,实在让人难以想象30多年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理想<记忆中我的家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通电的>在这里如此迅速地成为了现实。靠近金塔的是当年只有0.96平方公里 1500多人的小华西,周边则是如今的大华西,远处蓝色的房子是工厂区域,据说有80多家企业入住。我想这是华西村发家致富不可获缺的重要一环,正是因为有了70年代吴仁宝带领大家偷偷摸摸经营一间小五金厂,从此才得以冲破单一农业经济,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之路。回到金塔内,发现也和很多老牌景点一样有很多出售纪念品的商店,我挑选了一方玻璃制作的镇纸,对不起吴老前辈的是镇纸内容为建国十大元帅的标准照。

          华西记行

          华西记行

    非常幸运的是当天有一场演出,于是我们赶紧下了底层,电梯门打开后只见外面人头攒动,等待的人们排成了一个长长的队列。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奔赴演出会堂,虽然最初里面显得比较宽敞,但是紧接着就陆陆续续进来了很多人,更有不少老人纷纷加坐到边上的走道里,不一会通行就变得很困难了。很快时间就到了,正如导游所说,吴仁宝亲自出场并发表了讲话。因为我需要负责摄影,所以一直蹲在主席台旁边守候,因此也听得格外清楚。只听得吴老用朴实的当地方言(身边一位年轻人负责翻译成普通话)做了简单的开场白,主要讲如何才能使得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他自己今年82岁了但是准备干到85岁。随后就是充满特色的演出,包括京剧黄梅戏和当地锡剧以及歌颂华西村成就的《说华西》。演出热情洋溢,不乏溢美之词,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从礼堂出来,走在华西村的康庄大道上,路边高音喇叭里的宣传说唱兀自充盈耳边。

          华西记行

  中午的吃饭原以为不过尔尔,不想一道用特大号碗盛装的菜吸引了同志们的眼球,粗略估计碗的直径不下40公分,里面的菜味道不错,只是不知道这是否也是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写照呢。

     华西记行

  餐后我们参观了幸福园,一个广场上搁置了五口大钟,一大四小,据说最大的那个号称天下第一钟,铜制的,重148吨(可能记忆有误)。小的敲3下10元,大的敲3下100元(绝对没有记错)。从规模看和“天下第一村”的衔头非常匹配,只是觉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惜那么多的铜了,并且敲钟价格似乎贵了些。在现场同志们也都看到了某些主要领导的敲钟照片,大家都说,相信领导一定敲出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也一定给华西人民带去了更多的福祉。

     华西记行

  接着参观了位于村北的高科技养殖大棚,里面炎热如夏,很多的热带植物蓬勃生长,虽然自己去过南方旅游过几次,可却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依旧生长在树上的香蕉,偷偷兴奋了好一会儿。因为对于花草是个外行,所以随意拍摄了几张照片我就退了出来。这时才发现上午灰蒙蒙的天空已经放晴了,几个游人在空旷的场地上骑马遛弯,马的鬓毛在和煦春风的吹佛下轻轻飘了起来。

     华西记行

    最后的活动是攀登村边的龙山。我们几位选择了徒步登山,因为它看起来不是很高。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并没有发现一条像样的登山道路。无奈只能自己开辟,个个披荆斩棘,踩着枯枝碎石,手脚并用才得以爬到山顶,人人大汗淋漓。为了今日的活动我特意新买了一双怀旧球鞋,如今鞋底也被刺破了。 

  不难想象,当年吴老冲破禁锢,带领华西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不也正是如此吗?

   

    (另:在龙山看到了一些山寨版的景点,比如天安门、长城、山海关等等,这些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一点:华西不差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习惯
后一篇:百变《清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