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行程安排,午餐过后我们的旅游车跨过长长的太湖大桥,赴白马涧。白马涧的历史据说是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系春秋战国时期吴王的养马之地。
但现在的白马涧是高瞻远瞩的上级和地方各级领导,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绿色生态城市于2003年7月所筹建的。看重历史凝重感的我对此基本没有兴趣可言。
果不其然,崭新的景区大门便昭示出她的浅薄来,无论风格还是色调都无不佐证着我的观点。但是进入景区后的一条卧在小溪上的小路颇有曲径通幽之感,虽然沿途的六座小桥实在太新。
很快就来到龙池之畔,导游不再导游了,无奈只能自助游。我很快寻找到当前景点的介绍资料,用石头特意制成了一本打开了的书籍模样,顿觉多了些许书卷气,添了一丝文化味。沿着池边的古御道漫步而行,移步换景。池水碧幽,微风过处,清波荡漾,山影摇曳。路边一块乾隆御碑,正是盛赞此处风景的。
继续向前,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山坡的游人零星分布在裸露的山石头间。由于已经抵达了龙池的上游地带,所以我认为从自己一侧一定可以比较容易达到对面,和那里的朋友胜利会师。抱着坚定的信念,不一会儿就抵达山脚下,这时我们发现上山的道路竟然不是人工铺就的台阶,而是纯粹原生态,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条前人踩踏出来的山石小道,很多地方已完全被野草所覆盖,而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沿着人工台阶上下山和普通的上下楼梯有多少区别呢。所以我立即动员大家向上攀行,于是我们一起披荆斩棘,很快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忽然队伍中一位美女尖叫道:“啊?我们离对面越来越远了”,原来无意之中我们已经偏离了预想线路,于是立即调整方向。
终于距离对面很近了,可是却发现彼此之间相隔了N多山涧,我们根本不可能立刻过去。我于是自告奋勇决定充当探路先锋,手脚并用地向谷底慢慢移动,跨过(爬过)多道沟涧和封锁线(铁丝网围栏),来到了一片开阔山坡。山坡的那边相距只有几米的地方一个小伙正好奇地望着我,似乎在问:“你怎么会到那边去的”?而此刻的我也正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再一看,才发现他脚下的山坡可以直接通向不远的山腰道路。这时头顶传来了有人交谈的声音,抬头只见一对中年夫妇(也可能是老年—-现代人驻颜有术)相互依偎坐在坡顶。“请问从这里有下去的路吗?”我连忙请教。“我们也是从上面下来的,只要有脚就一定有路的”男同胞热情答道。于是我满怀信心返回去,把同组的朋友带领着沿着刚刚开辟的道路下得山来。不想由于过分自信,我不小心摔倒了,“趴----”,半个PP顿时坐在了尚有山泉不断流过的一簇青苔上,立刻感受到了深秋的温度和湿度。
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们一行人终于顺利下得山来,回头望去,我们刚刚通过的地方,很多的朋友正手拉手的缓缓行进。鲁迅说的好:“地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可贵的”。自己能够有幸成为替大家开辟道路的第一人,心中的开心甚于旅游本身,我也更乐意为大家继续效劳,毕竟还有半个PP呢。


关联博文
↑
浑游林屋洞
↑
环游石公山
○ 漫游白马涧
↓
车游金鸡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