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今天收拾家里,突然在旧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受启发。讲的是在感情中的控制,以控制来“经营”感情,究竟人们是不是走入了某种误区?
文章的作者叫做孙未。一位通才型的作家,热衷对人类世界的探索,并相信生活是不可解释的。
下面是作者原文,虽然很长,我还是决定把他摘录下来,希望看到的人可以读到些什么。
控制----控制永无可能得到善果,即便以爱之名义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正长途奔波,去为他的前女友做一件事。
起因是前女友接了一外地的业务,临时缺个统筹。其实,就业内的常识,这样的统筹在当地花钱就能请到,大可不必山高水远的调兵遣将。
可是前女友偏偏求助,而他就毫不犹豫的去了,搁下手中也很紧张的工作,踏上了极远的路途。
在这之前,这位朋友曾与我说,月前,前女友发短信问他,是否又有新人。
他应该是说了实话吧。
我想,前女友求助是次要,主要恐怕是趁此试探一下,她对他是否还有影响力,而他,又是否还在她的控制之中。她应该是被自己的焦虑折磨了有一阵了。
爱情中,人们每每以实现自己的控制力,来证实自己仍然被爱。
电话打过去,要获得一样热情的回应。短信须得有迅速而甜蜜的回复。自己说出困扰,对方应尽心开解。自己提出愿望,对方应尽力实现。每一天,爱都要如此被重新证明。
这样的控制试验反反复复,并不断升级,直至要求对方加入自己的生活,成为完成自己人生目标的一部分,随自己一念一动。
直至对方终于陷入疲惫,在没有更多更好的答复后,只能直接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看对方做还是不做。这时候的心情已然很绝望,但还是要试。
想想,在这个时候,如果对方按你的要求去做了你的心便就此满足、安宁了么,怕是想着下一次的试验成败,焦灼更甚吧。然而如果对方不幸拒绝了,那么,你便再也没法对自己交代。这样把自己逼入绝境的行为,又是何苦。
固然,实现控制,无疑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就像一个电话,这位朋友便千里迢迢地去了,完全不计这个行为在经济学上的不理性,也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要务种种,他应允的一刹那,是让每个女人都深觉满足的。
但是,为什么控制,不能带来心灵长久的宁静,和爱的安详呢?
好像佛经中所说的饿鬼道,再多诚恳的行为和承诺,也不能让他们饱足,宗教中关于地狱的诸多描述,其实对应的是人性的黑洞。人的控制心,就是苦痛之源。
有如沉湎于控制试验的恋人们,他们每每陷入失控的焦虑,和丧失的恐慌中。
有趣的是,在心理学的范畴里,这类本着凡事可尽在控制的精神,并努力去控制一切的人,一贯被认为,比那些放弃控制的人心理更健康,更适应社会。在行为主义的量表中,前者被称为内控者,而本着一切取决于环境与运气的后者,被称为外控者。
这些努力的内控者,用我们流行的话来说,正在“经营”着他们的感情和婚姻,就像经营着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日常财务,很容易明白,他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在这些个生活要素中,爱情是唯一不能被控制的。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他们无视了,以爱之名的控制,实际是对另一个人自我的剥夺,就像人类试图控制自然,事实是对自然的侵略。当然,人类从来是自大的,我们说爱自然,但我们并没有尊重自然,就像充满了控制心的爱,没有慈悲。
当然,心理学历来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所以控制是“对的”,即使未必是从容愉悦的。
日前,我的那位朋友终于抵达,并为前女友完成了工作,然而,他们的重聚并不如预想中的愉快。
前女友想以差遣的成功来证明爱,而他想的是偿还,这不能令她满意。她似乎是再次指责了他的人生观,可怜能作出这样不计得失的行为,他的人生观自然也与她不会一致。
结果是,我的这位朋友也忿忿不平了,他本以为善良和慷慨可以换来她的释然,为什么竟得了一大堆的责难呢。
我本想这么劝慰我这位朋友,感情的事,行随心走,最怕是揣想效果,把自己想像成操纵一切的上帝,抑或大慈大悲的菩萨,一样是误落在控制的执念中,难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