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小兰:美中文化差异影响对话

(2009-07-27 13:13:09)
标签:

劳工

美国人

差异

亚洲人

赵小兰

美中

杂谈

    美中战略和经济对话举办之前,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建议,双方官员应当先互相介绍,逐个认识,即便暂时不能建立信任,也要增进对相互关切和要务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将来的讨论打下基础。
    作为“过来人”,赵小兰在美国劳工部长任上,参加了4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中的3次,并督促中国提高劳工标准,维护劳工权益。
    作为美国首位华裔部长,赵小兰深知美中文化差异对于沟通和交流的影响。因此以往每次对话时,她都发动劳工部的华裔员工做志愿者,充当美中交流的桥梁。
    她说:“在以往的战略经济对话讨论中,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风格不同刚开始时没有得到理解。双方花了一段时间才相互理解。往后的对话就更有成效。”
    当天在国际领袖基金会的演讲中,赵小兰列举了她对美中文化差异的观察。她说,中国社会讲究等级,美国社会主张平等,中国的人际关系依具体情况而定,不同位置说不同的话。而美国讲究系统的一致性,强调个人主义,所以在某些情况下,美国人的言行容易被亚洲人看作是轻率的、粗鲁的、自私的。
    赵小兰举例说,中国人习惯集体行动,家里有人去买东西,一般会把全家需要的东西一次性买回来,而美国人则习惯于各顾各的,各买各的。吃饭也这样,中国人习惯将菜肴放中间,大家共享,而美国人点自己喜欢吃的,吃自己的那一份。
    体现在交流中,美国人直接、率直,劝说和动员别人很重要;亚洲人则善于读懂非语言的蛛丝马迹,并揣摩对方想说什么,想要什么。美国人谈话中喜欢打断别人,而你如果不打断别人,也许就没有说话的机会。美国多数人说话不很正式,有不同意见,不管地位和辈份,很直接地说出来,这在美国不被视为是不好的行为。
    赵小兰最近刚从中国回来,此行她拜访母亲的安徽老家和黄山,追忆逝去的母亲赵朱木兰。赵小兰说,与1979年她首次访华时相比,今天中国已经发生惊人变化。北京奥运会使得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大提高。
    赵小兰说,亚洲正在崛起,时代在变化,未来美中关系只能是一个方向--向上走,这对所有国家和世界都有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