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枪手”谣言到底是怎么出笼的?

(2007-05-04 22:58:35)
标签:

弗吉尼亚

理工大学

枪击

谣言

中国学生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全球媒体至少有近千记者和工作人员云集大学所在的小镇黑堡,展开激烈的新闻争夺战,同时也考验着媒体的公信力。
    当事件已成过去时,越来越多的内幕被揭开,真相逐渐大白的时候,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公信力也倍受考验。应该说,美国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反应十分迅速,所有大电视台16日中午开始不间断地现场直播,各台都派出大牌支持人亲赴现场。
    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资源,各媒体使尽浑身解数抓独家,比如CNN专访到凶手赵承熙的两位室友;美联社在官方还没有公布死难者名单之前,率先准确无误地公布了22位死难者的姓名、身份;FOX记者进入被封锁的学生宿舍现场采访等,让受众的知情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然而在新闻争夺战中,出现的一些乌龙和不适当的做法,也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几乎引发外交事件。
    首先是中国人关注的“枪手可能是中国人”的报道。报道的始作俑者是《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家迈克·斯尼德。她在4月16日的网络报道开篇,引用“消息人士”的话这样写道:“当局正在调查在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中,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杀死32人的枪手是否一名去年持学生签证抵达美国的中国男人。这名24岁的男子去年8月7日,持上海签发的签证,坐美联航飞机抵达旧金山。”随后FOX等媒体跟进,中国国内网站广为转载,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扭曲放大,最后就变成了“凶手是中国学生”,从而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惊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要求外界不要胡乱猜测。
    这一传言所以满天飞,有其客观因素。当时确实有1名中国学生受到调查,原因是当天他在诺里斯楼里做试验,事件发生后疏散,但包留在试验室里,调查当局就此向上海方面核实学生身份。调查任何在现场获得的物品,应该说是正常的,相信受调查的不止这名中国学生。问题出在,《芝加哥太阳报》在凶手尚不明朗的敏感时期,开篇就说中国学生受到调查,很容易误导读者。国内的大网站全都跟风炒作,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另外还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担任校报摄影记者的华人学生崔少卓被警察扑倒在地的照片当时在美国电视上一遍遍地播放;另一名华裔学生江伟恩因为在个人博克上展示收藏枪枝的爱好,诉说与女友分手的心情,被一些人误会为可能是枪手,其个人网站被点击数万次,以致第二天他不得不自己跳出来澄清。
    当时调查当局对任何猜测都不予证实,美国主流大媒体也出言谨慎。美国《侨报》记者当晚采访中国留学生获悉,该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当晚即确认,去年8月7日从上海坐美联航班机来美的6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男生,在血案中全部安然无恙,实际上已间接否定了这个传言。但在当时没有任何可靠消息来源否定传言的情况下,对于媒体“事后诸葛亮”式的上纲上线的指责是没有意义的。
    不可否认,那个传言确实给所有中国人带来巨大困扰,许多当地的中国学生学者更是度过了难眠之夜。
    侨报记者第二天在真相大白后先后3次致电《芝加哥太阳时报》新闻部,3位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态度迥异。第一位女士施展“太极拳”,要记者留下电邮,但一直没有回应。第二位工作人员透露,从那天早上开始,他们就接到很多人的电话,询问为什么误报新闻。该报正在研究讨论如何补发更正。他表示,理解中国人对那条不准确新闻的担忧。至于该报会否就此发出声明?这位男士说:“有可能。”第三位男士态度强硬地明确表示,不会发更正,至于最新报道请记者关注他们的最新文章。
    从中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虽然美国反对种族歧视,但美国媒体的一些记者在犯罪事件发生时,往往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事件与族裔挂钩。比如第一天,美国媒体广泛报道凶手可能是“亚裔”;第二天,证实凶手是韩国学生赵承熙后,美国媒体更是大量报道他的韩国背景。“美国亚裔新闻工作人员联合会(AAJA)”当天就发表声明称:“我们呼吁媒体不要针对此次事件进行没有确切、重大理由的人种歧视性报道。”传媒研究学者也纷纷主张“不能扩大为人种问题”。
    话说回来,亚裔自身也对族裔问题过度敏感。从中国学生对那个谣言的反应,到现在韩国学生的惶惶不可终日,都反映了美国少数族裔的担心受到歧视的心理。
    第二个引起广泛不满的还有NBC播出赵承熙的自制录像带。NBC在将收到的赵承熙录像带交给警方之前,警方曾劝说NBC不要播出,但最后NBC还是播出了。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NBC的做法可以理解,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媒体本身能否吸引眼球,也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问题。当公众还在猜测,第一次与第二次枪击案发生的两个小时内,到底发生什么事?赵承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看了那些录像和图片,可以说真相就大白于天下。
    问题在于,在民众心理极度悲伤、极度脆弱的时刻,铺天盖地的播出这种录像带,很容易引发不良的社会效果。这就是为什么NBC播出后,一些遇难者家属取消了上NBC访谈的计划,而警方对NBC的做法也“深表失望”。美国各电视台随后也纷纷表示,将停播或者限播那些图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