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八卦一点更好看!
文:西红氏
http://s7/middle/49ab2a3at83c63563c386&690
最近被这本书搞惨了!既然买了,不读时难读亦难——打入书柜最里层。
说实话首先是被这种诱导式书名吸引了。而被书名吸引是因为一则广告:一男人对一男孩说,像你这么大,我已经有辆挎子了,知道什么叫挎子吗?......看我现在这辆车,模样虽然惨点,但开起来小驴似的......男人是应该有辆车的......言未毕,一辆捷豹过来,男孩自驾绝尘而去......男人呆掉。
从语式上,书名与“男人是应该有辆车”相同,所以,我想内容大概也跟广告一样很通俗,挤一些坐在马桶上的时间就够了。当然马桶上解决不了问题也没有什么——当初湖南科技出版社出《时间简史》前,曾有过一个讨论,反对派说史蒂芬.霍金的书太深,出了怕读者看不懂没人买,举手派说你越说太深看不懂越能激起读者的兴趣,结果书出了,大卖。这次我至少也是捧个钱场。
美国人格里高利克拉克,也就本书的作者,以1800年英国工业革命为界线,把世界经济划分为马尔萨斯阶段和非马尔萨斯阶段。作者认为,马尔萨斯阶段的人类经济基本等同于自然经济,与其它动物经济没有本质上区别,虽然期间也有技术进步,但经济平稳没有爆发式增长。因此,人口增长受到自然的限制,能够通过战争、瘟疫、饥荒进行“自我调节”,以解决食物矛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人口数量与收入成反比,以此可以解释瘟疫大流行期间对应高收入现象;个人财富多少与繁殖成功率成正比,即富者生存,穷者因经济原因最终香火难续......就这些东西,被一个外国人写出来了,然后被一个中国人翻成中国话,绕得我现在脑袋还疼,好几个月都断了看书的念想。
马尔萨斯对于实行计划生育多年的中国来讲,不算陌生,如果还没想起来,我一提马寅初就知道了,马寅初的人口学理论与马尔萨斯有关。马尔萨斯理论在世界处于什么地位姑且不论,但在中国却随马寅初起起伏伏。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提出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的理论,认为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盲目增长,势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也被打成右派。后来,马寅初被平反,其人口学理论得到确认,中国把计划生育政策奉为国策。
本书的推荐者,给予作者很高评价,认为其敢于挑战权威,先挑战马尔萨斯,后挑战亚当.斯密。但在我看来挑战古典的马尔萨斯可谓旗帜鲜明,指东则打东,指西则打西,而挑战现代的亚当.斯密等后来者则显得有些暧昧不清。当然对于了解亚当斯密底细以及其《国富论》要义者也许不是问题,认为暧昧不清的可能仅限于那些被策划者忽悠着应该读点经济史的读者。不过话说回来,马尔萨斯的理论必竟有些历史了,早已经被历史与后人辩证地验证过了,该批的也批的,能用的也用了,没有什么神秘的了。而以《国富论》及《资本论》之于现在经济理论的地位,要想推翻它,非得很系统地拉出来一段一段肢解,否则不足以讲撼动。
作者还是搞到不少经济数据,包括马尔萨斯时代的。当然研究经济史,数据分析是少不了的,但没想到数据分析的结果有时也可以很八卦。比如,通过数据对比,作者认为18世纪,欧洲比东亚的中国与日本富有,原因之一是因为欧洲人比较肮脏,没有洗澡的习惯、随地大小便,卫生环境恶劣,而中国与日本人讲卫生,普遍有沐浴的习惯,而这无疑增加了生活成本。
就是这些若隐若现的八卦,有幸成为本历史书不多的阅读亮点。我低级趣味地认为,要想吸引每个人都读点经济史,八卦是少不了的。像《明朝那些事儿》,如果没有当年明月那标志性的八卦语言,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成就,当然人家内容倒不一定都是八卦。八卦不过是一种态度而已。
对于历史来讲,尤其是经济史,没有八卦枯燥不好看,八卦多了又显得不正经不真实。想晋升为是人就能看两眼的马桶书(绝不是贬低),还是需要一些有水平的八卦的。不过这个分寸挺难把握。最好的效果是各取所需,想看经济的看经济,想看八卦的看八卦,想看史的看史。
眼前这本书的问题是,翻译水平是入流的,治学态度也是严谨的,没有糊弄人,八卦的素材也是有的,但端着劲儿八卦就显得整体上有些枯燥。
放松,一定要放松。
否则,一篇论文就能整明白的事儿,何必现在整成了一本书呢!?否则,送到大学当课本,或送给学者们当参考书,何必忽悠人人都要读点经济史呢!?
忽然想起时下有个著名的女财评人以前就是搞经济史的,现在似乎只着眼于眼前了。不知具体是什么原因,大约还是眼前的经济更鲜活有意思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