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医学专家郭凤莲
医学专家郭凤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88
  • 关注人气:1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缘何没有“医闹”?

(2012-10-10 22:21:14)
标签:

李志莹

香港公立医院

医管局

医疗制度

威尔斯亲王医院

健康

 关键词: 香港,医患关系,看病难,公立医院  

   

 

 

越来越多的深圳人都有这样的倾向,开车去香港的医院看病。拥有香港身份在香港看病不仅便宜,而且还能够得到更有保障的对待,香港人对自己的医疗制度也拥有很高的信任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内地患者对香港医院趋之如骛?与内地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相比,缘何香港的医患和谐指数就能如此之高呢?

换肝等大手术,费用仅仅100港元每天

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曾经说过:"在香港,无论是谁,都不会因为没钱看不了病。"这句豪言壮语也的确在香港实施着。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留港工作的罗希在香港看病最难忘的一次体验是:打球手受伤,去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就诊后发现是骨折,从挂号费算起,诊金、药费、X光拍摄、石膏等等费用全部加起来,不到150港元。

对于一般的小病,还体现不出香港公立医院收费的低廉,但对于需要住院的疾病,就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其中的优惠。只要是香港政府登记在册的香港市民,都可以享受"平均公众病房服务费用"补贴,每人每天的住院成本是3600港元,但患者只需要每天支付100港元就可以,剩下的全部由特区政府补贴。

在广华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学生杜健宗表示,即使是由著名外科医生来做肝移植手术,住院费加上手术费,每天也只是100港元。但如果去私家医院做这样的大手术,花费可能要上百万。

百元港币看病住院的政策在香港已经实施了十年,在吃个烧鹅饭套餐动辄就要45港元的香港,100港元看病几乎等于免费,这100港元的急诊室挂号及住院费中包括了诊治、膳食、X光检验、化验、配药甚至特别治疗如手术费用、物理治疗、放射治疗等等。每年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投入大概在300亿港元,公立医院的账单基本上都由特区政府包办,占公益性医疗机构总投入的90%以上。内地医疗改革的核心是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增强医院的公益性,与之相比,香港医改的主题却常常是围绕是否该减少特区政府对医疗投入的埋单。

  香港也存在看病难,但患者没有太多抱怨

低廉的收费并不表示看病就没有困难。香港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等候时间过长的弊病,急诊科也有专门的分流制度,急诊挂号之后并非根据先来后到的顺序医治就诊,而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来排序,有一名接受过特别培训的护士来对挂号的市民进行分流。

  罗希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治疗骨折虽然只花了150港元,但却等待了近两个小时,因为骨折不影响生命,所以根据分流制度必须得排队等候,期间的疼痛就得自己忍受了。"大家都是要等着的,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资金的节省相应就要付出时间。"罗希对这次的体验并没有太多抱怨。

  如果是心脏病发作或受伤失血过多等紧急事件,就会得到优先治疗,而一般的身体不适,等候时间就视挂号顺序而定。在油麻地广华医院急诊科的等候区,椅子上几乎坐满了等候的香港市民,等待字幕板上出现自己的挂号号码和护士叫号。

  护工阿林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危及生命的病情,一般等候时间快的话需要一到两个小时,人多的时候可能要三五个小时也说不定。但是大部分香港人都不会因为等候而把不满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多数还是归咎于政府。

  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生是公务员,受廉政机构监控,保证了服务质量

  曾经在南京出差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香港人Louis对在南京看病的经历印象深刻:"当时可能是有点水土不服,去医院看首先就让我验血验尿,一轮检查之后就是普通的肠胃炎,如果在香港根本不需要做那么多检查。"拥有全额医疗保险的Louis在内地的医疗费用,回港之后可以全数报销,不过他对于动不动就要抽血的行为表示了诧异。

许多内地人到香港就诊的印象多为几乎不怎么打针。家住深圳、孩子长期在香港看病的李志莹有这样的体验。她的儿子两岁多时有一次发烧到38oC,在深圳的医院看病,又是抽血又是挂点滴,孩子折腾家长也心疼。而有一次孩子半夜发烧去香港看病,没有打针也没有验血,开了一些水果味的退烧药水就让他们回来了。"医生说没有即时退烧也没有关系,发烧的过程中也是体内抗体和病毒做斗争的过程。抗生素可以让烧立刻退下来,但对孩子并不好。"有了这次体验之后,无论急诊还是预约,李志莹都会开车带孩子去香港看病。

在内地有些医院存在医生开一些昂贵药物给患者,并从中获取回扣的现象。在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生享受的是公务员待遇,工资是固定的,不管开多少药都是拿同一份薪水。医生开药也有目录和范围,有一些贵的药物效果可能会更好,患者可以自己买,但跟医生的收入没有关系。李志莹说,香港的医生每次开药都是开三天的量,这样在最少的分量内用疗效最好的药物。

  而医生的公务员编制也决定了他们将受到廉政机构的监控,如果违反规定,有可能会受到停牌、取消原本丰厚的退休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医生在香港属于中产,固定工资丰厚,医管局的费用开支中约80%用于人员的薪酬,在高薪的激励下,医生的上司和药剂师会形成一个主动监察的良性循环。主诊医生所开处方的药单、药物的分量和病人实际需要是否正常都在这个自发监管体制之内,一旦发现问题会向上级机构举报。

  此外,香港公立医院的药物也是统一采购的,与医院本身没有关系,把采购药物和医院的关系分开,也就相应地避免了其中一些容易引起不合理因素的环节。有人指出,这一点深圳的医院也值得借鉴,比如一个区的医院都统一购药,而不是由各个医院分别去采购。

  除此之外,高度透明的投诉监督机制也保证了香港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每家医院都设有专门的患者投诉热线,如果还不满意,可以向公众投诉委员会上诉。

  发生医疗事故,患者有多个渠道投诉,涉事医生可能被停牌,确保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在低廉的收费和完善的投诉机制下,即使赞扬不断,也还是有香港人对医院批评的声音,其中不乏因为一些医疗事故的发生。但香港人的矛头大多对准政府,而非某个医院或者某个医生。

  医院如果发生医疗事故,会主动向社会公布,而不是等到患者家属闹到医院或媒体上。胡定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过关于"医闹"的问题,他认为在香港几乎没有"医闹",因为香港的投诉渠道多而且通畅,患者有很多不同的投诉渠道,可以向医院的管理层投诉,也可以到医管局里的公共投诉委员会投诉。

香港的公共投诉委员会完全独立,那里的工作人员并非医管局的员工,而且医管局邀请的成员都是社会有名望的非医疗界人士。"内地正是由于投诉机制还不够完善成熟,才会出现在医院闹事索赔的现象。"胡定旭认为。

在香港如果发生了医疗事故,受害者还可以去医务委员会投诉,比如说如果医生判断失误,治病的过程中死了人,可以去医委会投诉,这个机构会判定是医生的责任还是其他原因。如果对投诉后的结果并不满意,患者还可以自己去法庭提起诉讼。有了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和投诉机制,医生不负责任或看病的结果令患者不满意,病人就不会铤而走险去砍医生,而是通过其他渠道来表达不满。

  在香港当医生固然压力重重,但不会像现在内地的医生人人自危,时刻警惕医疗纠纷,担心会被病人家属殴打。虽然香港也有医患纠纷,但矛盾没内地那么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医管局对医生的考核很严,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基本上来自政府,医管局会制定一套严密的点数考评体系把医生的收入与医疗技术、医德医风等挂在一起,行医如果遭到投诉过多,会面对遭到停牌的危险。另一方面,香港民众看病主要是政府买单,如果有投诉,也多是向政府发泄。

在香港和深圳两地都有就医经验的李志莹表示,在香港看病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医生的信任感很强,相信医生会对患者负责。对医院的信心的确非常重要,香港无论大医院还是社区医疗机构,在市民心目中都有很高的信誉。一项由调查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公营机构和政府部门当中,香港市民对香港的医疗机构最有信心,信心指数高达72%。对医疗制度和环境的信任,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就医习惯,也是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关键。

事实上,城市建设的人文性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楼宇的设计,完善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和制度才是根本。当香港公立的设施和其医疗制度能够让小孩子不害怕看病、青年人能够负担自己的医疗费用、老人老有所依,就值得推广。仅一江之隔的香港能够拥有全民保障的医疗制度,特区政府能够承诺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因为贫穷而得不到医疗服务,在各个方面积极地想与香港同城化的深圳,在医疗制度方面是否应该反思如何向香港学习和借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