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节的包子

(2006-10-06 23:10:50)
分类: 我爱厨房

 

包子好像是很家常的食物。如果在外面吃,通常只能做早餐夜宵之类,上不得大场面。即使在餐馆里作为大餐之后的主食,也得换个身份,比如变成锅贴或者生煎之类的小点心,以显得更精致。但是包子又真的是很好吃的东西,尤其是那并不张扬的外表下包的馅,在没有咬到之前,实在是让人充满幻想。

包子好不好吃,全在馅做的够不够好。可以做包子馅的材料很多,粗鄙如白菜帮子老豆腐,高级如水晶虾仁螃蟹黄,调好了味道被那薄薄的面皮包裹起来,大家的身份全都一样了,也未必大白菜就输给了蟹黄。我们陕西有名的灌汤包子,把熬得浓浓的肉汤冻成冻子,再做成馅,吃的时候,甚至可以用吸管先吸出那一口浓浓的汤汁,再沾点辣椒汁吃掉吸满了汤汁的包子皮……会不会把自己的舌头当成包子了?

而我们通常吃到的包子,更多的却是妈妈包的了,所用之馅也不过是豆腐粉丝之类,朴实中透着厚实的口感,恰好就像任何一位会做家常饭的妈妈一样。所以,与华而不实的天价月饼相比,我倒觉得包子更适合做代表亲情的中秋节的食物。

而我的包子馅,又有点特殊了,我用到主料是地耳。

地耳是生长在山野荒地的一种菌类。从外观到内涵,似乎都有些卑微的。它看上去虽与黑木耳有点仿佛,却更轻更薄更没有看相,也不是矜贵到什么特别的季节才有,在任何山野,所需的只是一场冬雪或者春雨。它本身没什么味道,似乎也从未有过什么郑重其事的做法,原本也只是乡下人在农闲的时候才拾回家做个汤、包个馅之类的野菜。

我在很小的时候也曾吃过地耳,好像还跟随姐姐去捡过。至于说味道,却实在是不记得了。今天拿来做包子馅的地耳,却是爸爸给我捡来、择洗干净,晒干,五一我回家的时候从家中带来的。

爸爸退休在家,一到春天,似乎就有很多事情做。从早春开始,爸爸就会带着家里小辈的孩子们,上山采集各种野菜。自己家自然是吃不了的,于是我的姑姑叔叔堂兄堂姐们都会分得若干槐花、野韭菜、蕨菜之类的东西来尝鲜,而那些能晒干保存的香椿和地耳,我想应该是爸爸专程私藏给我的,因为他最知道我回家喜欢用最乡土的食物来表达我对家乡的眷恋。

用妈妈传授的技艺,包爸爸捡给我的地耳,在这一刻,我感到所有的亲情都被凝结在一起,除了地耳包子,无法化解。

 

 

 

 中秋节的包子

地耳就是这样貌不惊人。再查查资料吧,哦,还真有新鲜东西。原来它还不仅是菌,而是菌类和藻类的结合体,是共生现象的最典型的范例,还是多钙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含有的这个那个的也不少,还有一堆数据,看起来也很科学、很营养的样子。不过,谁吃个包子是冲这些ABCD之类去的呢。

 

中秋节的包子

泡好的地耳,仍然没多大看相。

做馅为它配上的是香菇末和一点粉丝。地耳略炒,加入葱和姜。因为是野菜,口感毕竟粗,所以要稍微多放一点油。

中秋节的包子

手艺,欠佳哈,大小和褶都不均匀,大家凑合着看哈,反正包子好吃不在褶上嘛。

发面和用碱来中和发面的酸味原来对经常做饭的家庭主妇来说都是一大考验,可是,现在我们有自发粉嘛。直接用温水和面,饧上一小时左右就好了。蒸包子的面,要软一点。

妈妈的教导是,馒头和花卷冷水上笼屉,让它们在锅里再发一下,才够丰满。而包子嘛,开水上笼屉,包子才有型!这是独门秘笈哦。

中秋节的包子

味道,自然是没得说了,而且,这是今年绝无仅有的一顿地耳包子,因为今年的地耳,没有了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