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2020-02-09 11:20:34)
标签:

旅游

杂谈

休闲

分类: 说事

1:圩子河(圩子壕)

圩子河,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为河,称为圩子壕更为妥当。在济南的外城墙,即紧贴着圩子墙的圩子壕,济南的圩子壕是1861年修筑圩子城时挖凿而成的。整条圩子壕环绕济南老城,全长20余公里,起防御和泄洪作用。人们习惯性地按所处方位,将这条圩子壕分为南圩子壕、西圩子壕和东圩子壕、北圩子壕,其中西圩子壕最为壮观,保存的最为完整。

)西圩子壕

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西圩子壕,原名锦缠沟,俗称圩子河,今名玉绣河,南起于杆石桥一直延续到大明湖西北角,全长2700多米。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迎仙桥碑记》载:锦缠沟(即圩子河)平日干涸,夏秋之际,山水暴涨,乘高而下,黄流滚滚。由此来看,这条沟汛期时泄洪沟,平时是排污沟,沿线有多处污水管道接入,河道成了垃圾倾倒场,整条河道长年散发着浓重的臭味,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20056月的前期摸底调查中共查出31个排污口。由于高架桥路的架设,西圩子壕大部被棚盖,只有个别地段显露出它的面貌。上图为清末时的杆石桥及其西圩子壕。

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2006年西圩子壕截污工程开始清淤,截污工程起自文化西路,沿顺河街至生产路止,主要是对西圩子壕两侧排污口实施截污治理,通过铺设污水管道、建设中水站和管道清淤、围挡绿化等项目,河道内设置4道叠水坝,对河岸两侧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河道清水见底。使该河段呈现水清岸绿的景象。上图为现在的西圩子壕。

)东圩子壕

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据《济南市城市建设历史资料》(1904-1928)记载,东围濠南起永固门桥,从文垣后入柳行头河,从坛桥入东泺河。长3.2公里,河面宽410米,水面宽26米,平时流量较小,排洪流量20立方米/秒,正常水深0.4米,排洪水深24米。实际上,东圩子壕原来起自于中山门东,依地势北上,其大致走向是东舍坊街——十亩园东街——南仓街——南岗子街东——东圩子河街——保利芙蓉小区西部——大柳行头河。在解放桥附近与东来的西羊头峪沟汇合,在南仓街、原塑料三厂与东来的泄洪沟(主要是羊头峪西沟、马家庄沟、尧龙沟)汇合。在霞侣市东(现保利芙蓉小区西)与北圩子壕汇合后入柳行头河。现在解放桥附近的东圩子壕已改成了暗河或者淤塞,之下也多被掩盖,只剩下东关一带还有一段明沟,也成了排污沟。东圩子壕还有个支流,在东仓北的沿报施街西去,后被拐,在老海晏门(菜市门)附近入北圩子壕。大柳行头河,河道南起老城东圩子壕北端,北流至黄台板桥庄西入小清河。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条沟将一路分割了两条街,沟东叫“东圩门外街”,沟西叫“东圩根街”。现在东圩子壕已经只剩下了短短的一段,东圩门外街门牌只有54号到78号,东圩根街则是有街无门牌,叫长盛南区。原来剩余的东圩子壕实际上已经沦为一条排污沟,现在经过整治所有的排污口已被截流,东圩子壕已成为一条干沟。上图为现在的东圩子壕。

)南圩子壕

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南圩子壕东起自于原中山门,西在杆石桥附近与西圩子壕相接,这条沟原来的作用主要是排洪,污染较差。现在的南圩子濠东仅能体育学院宿舍北开始了,其上游已被淤塞变成了道路。近年来对其进行了拆迁、清淤、整修,上图为曾经的南圩子壕。下图为现在的南圩子壕: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南圩子壕汇集了三条泄洪沟,一条为广场西沟,一条为广场东沟,另一条为千佛山路东侧的泄洪沟,前两条沟现在还存在,后一条已被道路掩埋。下图为广场西沟与南圩子壕的交汇处: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现在用泵将大明湖的水打入南圩子壕和广场西沟,南圩子壕和西圩子壕常年清水不断,已打造了成景观河。南圩子壕还融入了两条大的泄洪沟,现在也打造成了景观地带。

)北圩子壕

河川海右之十——小清河水系(10)
不少人认为济南只有三面圩子壕,没有北圩子壕,实际上,有一条半截的北圩子壕。它西起自于坛桥,东在新海晏门附近与东圩子壕汇合,共同组成了柳行河。其大致走向坛桥——菜市庄南——霞侣市南——海晏门。现在,北圩子壕已经被掩埋棚盖,改建了明湖东路。上图为北圩子壕的西起点,即坛桥东侧。从图中可以看到,靠近坛桥的一侧有一个大的孔洞,那就是北圩子壕。有趣的是,在孔洞的南侧有一股旺盛的清水流淌,不知这是何方的泉水显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