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2019-09-13 10:06:30)
标签:

旅游

文化

娱乐

分类: 说事

济南是一座古典气质的城市,有着诗意的朦胧,诗人的憧憬,平民的质朴,接地的挚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既描述了济南山河景色,又道出了泉水之都的实景。山影融落明湖满, 湖上看山翠欲流,这就是对济南的生动写照。可谓水水有灵气,山山显神通。

一,山色历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济南虽然没有巍峨入云的高山峻岭,但这里汇集众多的名山奇峰。济南的南部是山区的天地,出门见山,抬头是山,济南的北部一览群山遍及了角角落落。山是城主人,人为山中客。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这山的世界,游览欣赏济南地区山的风光吧!

1,市区的名山

  千佛山

从千佛山南门观瞻千佛山全貌: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俯瞰千佛山美姿: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民国时期的千佛山: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民国时期的千佛山: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下图为从大明湖看千佛山: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下图为千佛山北门牌坊: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千佛山是济南的第一名山,位于中心城区的南部。由于城区范围的扩展,它已成为城中山,山前山后车水马龙,环绕山的周围高楼大厦林立丛丛。然而,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郊的景象。

下左图为旧时从大明湖看千佛山,下右图为民国初年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舜帝曾在这里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

关于千佛山的来历,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千佛山,古城历山”。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此神话与现实相近,据今人研究,千佛山是山的余脉。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海域,18000万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构造,于是形成了千佛山。

据史载,隋开皇年间(581年一600),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齐烟九点坊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离第一弥化东去拾阶而上,临近山顶,这里有一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兴国禅寺,也是千佛山的精华所在。在兴国禅寺的东侧,有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与兴国禅寺相距仅20余米,相互对峙,具有同等的韵致,可谓珠联璧合,这里便是历山院了。

千佛山景点甚多,不胜观赏

唐槐亭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唐槐亭又叫四面亭,这里原址是秦琼庙。庙里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将秦琼的塑像。现在庙已经不存在了,在原址建了这座唐槐亭。旁边的这棵唐槐,又称秦琼拴马槐。传说秦琼很孝顺,每年都来千佛山为自己的老母亲进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上山从来不骑马,而是将马拴在这棵树上。大家看,这棵古槐树干已经空了,但有一颗幼槐穿过树洞茁然生长,就像自己的母亲抱着孩子一样,所以这棵树又叫“母抱子槐”,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第一弥化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在对华亭上面,座南朝北十五平方米的深林陡壁上,刻有第一大弥化五个篆字,除字外,其余四字各高两米多,深及二十余公分。气势雄伟壮观,是济南的最大石刻。此字是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济南道院统院掌籍弟子何素璞住持,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镌刻的。第一大弥化五个字是济南道院利用乩机这种迷信方式(乩、音基,旧时迷信者求神降示的一种方法。笔者注),假借吕祖显圣的名义写的也就是所谓的吕祖乩书。其含义是千佛山佛最多,力量最大,要依靠千佛山的神佛来教化人们,以平息国内战争,确保济南人民的平安。因为当时军阀混战,战争四起,道院试图用宗教迷信达到天下太平,所以在高山之颠刻成。

千佛崖


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千佛崖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是济南市较早的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崖上,有隋开皇七年(587)至开皇十五年(595)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计130多尊。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间阿弥陀佛盘膝禅坐, 高3米,身后饰佛光。右侧大势至菩萨 ,左侧观世音菩萨侍立,高近3米,开皇十一年(591)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包括千佛山千佛崖造像、开元寺摩崖造像、大佛头摩崖造像、黄石崖摩崖造像四个景点。

千佛崖由黄石崖摩崖造像、千佛山兴国禅寺摩崖造像、千佛山开元寺摩崖造像、大佛头摩崖造像、清乾隆“千佛山极目有作”碑刻及清“禁于千佛山凿山伐树特示”碑刻、清乾隆历山铭碑刻、清光绪丁宝桢十二屏风碑刻等组成,时代分别为北魏、隋唐、宋、清。

龙泉洞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龙泉洞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高耸的石壁下。山风吹来,呼啸作响,如龙吼,故名。清朝诗人刘大绅曾作《咏龙泉洞》诗说:“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洞口上方篆书石刻“龙泉洞”,是济南当代书法家任晓麓先生题写,洞内东侧与极乐洞相通。南侧石壁镌有佛像,合掌瞑目,结跏趺坐。龙泉洞内的一尊弥勒佛像、则是千佛山最早的佛教造像、为隋开皇七年(587)敬造。下边有一小门,门内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见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飨游客。

极乐洞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极乐洞在龙泉东,内有大小佛像87尊,中间一尊为阿弥陀佛,盘膝禅坐,高3米,身后饰佛光,法相端庄。左右为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高也近3米。

黔娄洞历下山色之一——千佛山(1)


黔娄洞在极乐洞东。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娄洞”。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娄子,周代齐国人,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居在这里,凿一石洞,终 身不下山,曾著书4篇,名《黔娄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鲁共公听说他有才能,就派使节聘请他做宰相,被他拒绝。齐威王每遇兵败,就来请教,黔娄子授给他秘 语,遂转败为胜 。

洞内迎门石壁上,也嵌一碑,记载着黔娄子的故事:“黔当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则殓也。黔娄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语至今传为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