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味济南之九十四——平阴诸泉(4)

标签:
旅游情感娱乐 |
分类: 说事 |
B,孝直泉区
东拔箭泉在孝直镇东湿口山村东南约300米,九峪山东北脚下。为有别于湿口山之西的洪范池乡拔箭泉,故名。常年不竭,汇流于西北侧的东湿口山水库。据资料记载,东拔箭泉四周绿树成荫,东拔箭泉的水量很大,站在坑顶就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两处泉眼不停的有水涌出,汇成一条小溪流如地下一条管道里。现在由于旁边是石灰窑,受石灰的影响,泉水显的特别清澈,发出碧绿的颜色。
汇泉

汇泉在孝直镇马跑泉村马跑泉的西南,从村中穿过,沿村南小路一直走就能看到一个大水池,这里就是汇泉的蓄水池。泉池石砌,呈方形,四季不涸。泉水从池中溢出,穿山谷流入汇河。村民大都在池旁浆洗衣物。从水池东侧小路再向上走就是汇泉泉眼了,泉眼现在也被水泥板棚盖着。泉眼上方的崖壁上有泉名“汇泉”。
马跑泉


马跑泉在平阴县孝直镇马跑泉村南侧,赤沟山北崖。马跑泉就坐落在公路的南侧路旁,泉旁有数块重要碑记,因而这里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以泉得名。泉水自岩洞石缝中渗出,伏流四五米,跌入边长约3米,深约2米的石砌方池。尔后从池中泻出,蜿蜒流入汇河。此泉长流不息,村民皆以此为饮。盛水时,涌流之声数里可闻。泉池北岸立有石碑,上题泉名。马跑泉的泉池已经被棚盖,池上立碑“马跑泉”,池北留了一个出水口,泉水从这里缓缓流出进如小河中。而泉子的真正的泉眼在池南崖下洞穴中。村民传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路过此地,士卒口渴,所骑战马跑而出泉,故名“马跑泉”。后来乡民为纪念刘秀,在泉旁建汉王庙。“文化大革命”时期庙毁,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修汉王庙记》石碑现存于泉旁。
拔泉井
拔泉井光绪《平阴县志》载:在孝直镇九峪山北。今况不明
C,安城栾湾泉区
天井泉
天井泉又称石井泉,在安城乡段天井村西北约200米处。地处山涧,为天然石井,故名。因井口呈长矛头形,乡人又云系古代传说人物杨二郎在此用矛戳出。井深五六米,常年涌水,沿山涧湍激而下,为安滦河源头之一。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泉涌甚急,势如趵突,喷珠泄玑,声闻数里。因景观壮丽,称“天井飞泉”,为旧时平阴八景之一。历代多有诗人赞咏,清朝邑人国进诗曰:“石涧有名泉,泉声日夜喧。滔滔不复往,谁解问真源。”清人赵方曦诗曰:“石寒泉泻碧溪,横流曲曲绕柴扉。更教移挂高峰顶,谁诧天台瀑布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兴修水利,在泉北侧筑堤建坝,拦河蓄水,称段天水库,天井泉即没于水库中。如今,水面开阔,岸边细柳披拂,青山相依,景色宜人。水库石坝高约8米,上嵌“腹吞飞泉水,灌溉千亩田”、“驯服洪水”等石刻。水涨时,库水从溢洪道泻下,盛况不减当年。
石榴峪泉

石榴峪泉在安城乡东毛铺村北2公里,天堂山北石榴峪内。西南侧为毛铺水库。常年不竭。石榴峪泉泉池四方型,泉眼在泉池南面山坡上。上图为毛铺水库。
毛铺泉
毛铺泉在安城乡东毛铺村东北。为两眼井形泉池。水势颇佳,久旱不涸,俗称“大海眼”、“小海眼”。
长源泉
长源泉位于安城乡毛铺庄东,八里沟中的桃花峪中,南距桃花峪遗址约100米。泉水从地势较低的石缝中涌出,顺势流入小溪。20世纪60年代,在兴修水利时,村民在涌泉周围建成南北长约40米,宽14米,深5米的泉池,形成了一方仰望天光云影、群峰竞秀、俯尝绿水荡漾的景点。一般池水深3米,大旱不涸。盛水期,水从池西边南端的水口溢出,流入小溪。
王家泉
王家泉位于安城乡毛铺庄东青龙山下,因泉西有几户姓王的人家居住,故名王家泉。泉水从青龙山麓西北侧的石缝中涌出,汇入半自然的不规则泉池,水面约10余平方米,深1米余。水满后由两边人工砌垒的溢水孔流出,绕房过户,汇入穿村而过的毛铺河。当地有“王家开了泉,毛铺、小官(村名)吃半年”之说。此泉常年涌流,久旱时有干涸。
虎豹泉
虎豹泉在栾湾乡虎豹川村中。因村东为虎山,村西为豹山,故名。泉池井形,直径1.3米,深12米,平时水深10.5米,盛时漾溢。70年代中期实测涌量146立方米/日。水质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源。天长日久,汲水的绳索将井口青石勒出道道槽沟,深达2~7厘米。泉畔,倒卧有清乾隆三十九年《虎豹川修庙穿井立石记名》碑。